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宝石市场的完善,彩色宝石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坦桑石独特的魅力,研究它的学者也日益增加。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宝石谱学特征测试手段,对天然未经过加热处理和经过加热处理的坦桑石进行内外宝石矿物学特征描述、矿物组合结构描写和谱学特征分析,并探讨影响坦桑石透明度的不同因素。我们在坦桑石中发现不同种类的包裹体:通过宝石显微镜和拉曼显微镜的放大观察并结合前人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其内部含有石墨、方解石、石英、阳起石针、透辉石、锐钛矿、绿色透闪石,透闪石-阳起石针、圆柱状锡石等矿物,同时描述了晶体内部彩虹包裹体的形态及成因;在晶体外部围岩及晶体的浅表层中发现有石墨、方解石、白云石、葡萄石、DLC 532-diamond like carbon、锐钛矿、菱锰矿、辉钼矿、菱铁矿、纤维锌矿、钠沸石、钙铁铝石、金属钯、辉铋银铅矿、赤铁矿、金红石、透辉石、含银矿物、普通辉石等矿物包裹体。光谱学分析方面: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加热处理的坦桑石在530 cm-1-900 cm-1之间的峰强度有明显增加。共聚焦拉曼光谱实验显示在340 cm-1附近处有Si-O的旋转振动、在580 cm-1附近和678 cm-1附近处有Si-O的弯曲振动和在870 cm-1附近、980 cm-1附近、1070 cm-1附近处有Si-O的伸缩振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实验表明在371 nm附近处有由Fe 3+d-d轨道中的电子跃迁产生的窄吸收带、在505 nm和543 nm处有由Fe2+和V2+引起的吸收带、在584-620nm有由不同电荷的电子产生电荷转移导致宽缓吸收带、在640-750nm之间出现由V3+导致的缓宽吸收带。结合前人化学组成的研究数据,作者认为,坦桑石的颜色不是由致色元素本身引起的自色、他色,是由于离子间的电子跃迁而致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