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BMPR-IA基因、BMP15基因和GDF9基因的多态性为研究内容,旨在探索此三个候选基因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开展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R-IA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多赛特羊、特克塞尔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AA、AB两种基因型,在湖羊中只检测到一种基因型BB,而在低繁殖力的3个绵羊品种中只检测到一种基因型AA。小尾寒羊A等位基因频率为0.964,B等位基因频率为0.036。克隆测序发现,BB型与AA型相比有6处核苷酸发生了突变。独立性检验表明,小尾寒羊与低繁殖力绵羊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而湖羊与小尾寒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AB基因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AA基因型多0.15只,但差异不显著(P>0.05)。经x~2适合性检验,五个绵羊品种此扩增片段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BMPR-IA基因可能不是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主效基因,而很可能是湖羊高繁殖力的主效基因。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BMP15基因和GDF9基因的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结果表明:在5个绵羊品种中都没有检测到GDF9基因的G8突变(C→T),也没有检测到BMP15基因的B4突变(G→T)。高繁殖力的小尾寒羊在BMP15基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