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估新疆籍大学生文化适应方式的分类;(2)探讨新疆籍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3)探究新疆籍大学生文化适应方式、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实证研究,同时为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干预角度和依据。方法:采用文化适应问卷、社会文化适应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对全国高校938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Mplus6.0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以对文化适应方式进行分类,Amos17.0进行路径分析以探究文化适应方式、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的关系。结果:(1)新疆籍大学生可分为4类文化适应方式子群体:中整合类、高整合类、边缘化类和分离类,4类群体在汉文化认同和参与、民族文化认同和参与上差异显著;(2)4类文化适应方式的分布在年级、就读地区、生源地、汉语口语水平上差异显著;(3)社会文化适应在年级、就读地区、生源地、汉语口语水平、文化适应方式上差异显著;(4)心理适应(生活满意度)在就读地区、文化适应方式上差异显著;(5)总体大学生和采用高、中整合文化适应方式的大学生,其汉文化参与显著正向预测社会文化适应,民族文化参与显著正向预测心理适应;(6)总体大学生其民族文化参与显著正向预测社会文化适应,人际行为适应在汉文化参与和心理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7)采用中整合方式的大学生,其民族文化参与显著正向预测社会文化适应,人际行为适应在民族文化参与和心理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民族文化认同显著负向预测心理适应。结论:(1)新疆籍大学生可分为4个类别内一致、类别间异质的文化适应方式子群体:中整合类、高整合类、边缘化类、分离类。(2)双文化整合者的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水平最佳。(3)不同文化适应方式对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不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需要考虑群体的异质性,根据个体采取的文化适应方式,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以提高其社会文化适应水平和心理适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