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语在桂西南壮族地区的使用很广,因壮语系统和汉语系统之间的差异性,在语言负迁移作用下,该地区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误,农村地区偏误更明显,离“规范化和标准化”相去甚远。为了解壮语区农村学前儿童的普通话习得水平,本文以平果县新安、果化两镇五所幼儿园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问卷测试,对被测学前儿童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出现的偏误进行分类标记,展示出桂西南壮语区农村学前儿童在普通话习得中的偏误特点,分析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章为导言,介绍课题来源、意义,研究现状、理论依据、创新不足、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大方面,对新安、果化两镇五所幼儿园学前儿童的普通话习得偏误进行详细分析。语音方面,通过语音测试,概括了被测学前儿童在声母和韵母方面的偏误分布及特点,指出送气音偏误为不送气音、半元音[w]误读壮语ng[(?)]、舌根音h[x]脱落、壮语S[e]替代舌尖音(sh,z,c,s)、撮口呼偏误为齐齿呼、合口呼韵母丢失韵头u[u]为壮语区农村学前儿童的个性偏误。词汇方面,将被测儿童的词汇偏误分为词义误推和词语用法不当两大类,指出词义误推偏误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词语用法不当主要表现为关联词用法不当,并通过测试问卷得出,在有正确选项情况下,学前儿童对于词语用法不当的偏误能较好地进行自我修正。语法方面,将学前儿童的语法偏误分为成分残缺、成分多余、语序不当三大类,通过测试问卷,得出语序不当偏误率最高,其中又以状语和补语的偏误最为突出。第三章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教师语言水平的影响、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三方面分析造成被测学前儿童普通话习得偏误的原因。认为这三大原因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是主因,并结合具体语料,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讨论壮语区农村学前儿语言教学对策。一是结合偏误根源针对性教学;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三是构建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重点总结语言教学方法,提出语音教学可采用归纳法和对比法,词汇可采用对比法,语法方面应持宽容态度,给予内隐式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