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是在外源性空间选择性注意领域内发现的一种有助于提高人类注意搜索效率的抑制机制。自从1984年Posner和Cohen首次发现这种效应以来,IOR成为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中注意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基于空间位置的返回抑制研究的日益丰富,Tipper等人(1991)最早发现了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即注意在返回先前线索过的客体时受到抑制,并且这种抑制会追随客体到达新的位置的现象。研究者发展出不同的实验范式,静态范式和动态范式从不同侧面对基于客体IOR进行探讨。关于客体返回抑制的实质研究者间存在着较大分歧,客体表征抑制说和空间动态更新说分别得到了不同行为研究的支持。由于行为研究成果受实验范式局限,静态和动态范式的研究结论很难整合。而客体返回抑制研究缺乏直接的ERPs证据,fMRI研究结论表明在神经水平上客体IOR机制也存在争议。因而为了进一步证明基于客体和基于空间返回抑制的分离,并揭示客体IOR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设计两个实验进行探讨。实验1为行为研究,采用线索-靶子静态范式,调控线索和靶子的位置关系(同一客体的同一位置,同一客体的不同位置,不同客体对应位置),同时变化线索靶子之间呈现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SOA),考察空间和客体返回抑制随时程的变化。结果发现,线索化位置和SOA主效应均显著,无论客体还是空间返回抑制均在SOA为500ms时抑制量最大,随时程的增加抑制量减少。这一结果为空间和客体返回抑制的分离提供了依据。实验2依据实验1的结果,选择SOA为500ms水平,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客体IOR和空间IOR诱发的ERP成分振幅的差异。行为水平上重复了实验1的结果,ERPs结果表明靶子与线索出现在同一位置比出现在同一客体不同位置和不同客体时诱发更大的N1、P3成分,更重要的是,反映基于客体和基于空间IOR的差异波差异显著。两个实验表明,在静态范式下,不论在行为水平还是脑电水平都发现了客体返回抑制,验证了客体返回抑制和空间返回抑制的分离。同时关于客体返回抑制的实质,支持客体表征抑制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