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与其他企业之间发生越来越频繁的资产交易。估值和定价是资产交易中两个最重要的核心环节,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环境的制约,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资产评估价值作为交易定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同时,由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上市公司很可能在交易中利用资产评估进行了盈余管理。本文从资产评估的视角,深入阐释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在机理、实现路径、操纵手段和作用效果。本文首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资产评估相关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国内外文献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都非常成熟,但对资产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二者关系研究的文献更是寥寥无几。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首先通过对账面价值、评估价值、交易定价这三者的概念界定,理解上市公司在资产交易过程中获得经常性损益或非经常性损益的机理。接着本文分析了资产评估增值率的影响因素,说明上市公司影响评估增值率的手段以及利用增值率实现盈余管理的路径。本文还探讨了上市公司对利用资产评估进行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这两种方式的选择性偏好。在实证研究中,本文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本文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本文将总体样本按交易的方向分为购进和卖出,按动机分为有盈余管理动机和没有盈余管理动机,经过实证检验发现购进资产的样本中有盈余管理动机的增值率均值显著低于没有盈余管理动机的增值率均值,而卖出资产的样本中有动机和没动机的样本均值差异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路径是通过低估购进的资产实现的。以被评估总资产增值率为因变量,评估明细表中单项资产增值率为自变量,回归结果得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增值率对总资产增值率显著正相关。对评估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成本法下增值率主要分布在低水平区间,但波动性较大,收益法稳定在较高的增值率水平,购进资产的情形下有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更偏好成本法的使用。本文还通过构建模型研究了修正的评估增值率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效果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发现在分别引入模型的情况下都显著影响资产收益率,但同时引入的情况下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有所下降,而利用资产评估进行盈余管理的效果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后者更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本文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并反思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