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类流体的应用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能源行业迅速发展,锂离子二次电池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青睐。开发能量密度更大,倍率性能更好,更安全,寿命更长,以及加工性能更好的锂离子电池成为未来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方向。锂离子电池发展至今,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液态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锂枝晶生长现象会造成短路,同时电解液易液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电导率和界面性能有待提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未来研究需要攻克的难点。本论文主要介绍了第三代离子液体-纳米类流体的合成,以及在液态电解质和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应用。同时,纳米类流体发展至今10年,有关合成方法和流动机理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比较多,而其具体应用而寥寥无几。所以本论文还研究了环氧类纳米类流体在抗静电材料中的应用,拓宽了纳米类流体应用范围。1.锂枝晶不均匀的生长是液态二次锂电池长期存在的问题,它导致电池容量下降,甚至造成安全隐患。根据连续介质理论,得出解决锂金属不均匀沉积的方法之中,固定阴离子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论文第一章合成了一种以二氧化硅为核,PEG磺酸盐为壳的咪唑型纳米类流体(NSi F-Im)。然后将用作电解质,定量地与碳酸丙烯酯PC混合,制成含1 mol kg-1 LTFSI的三元电解质。文章表征了NSi F-Im的红外,热性能;并研究三元电解质的电导率,电化学窗口,与锂金属电极的电化学稳定性;以及Li Co O3|Li半电池的充放电性能。10 wt.%NSi F-Im含量的电解质具有最佳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倍率性能,0.1C下的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145 m Ahg-1和134m Ahg-1。结果证明,NSi F-Im/PC适当的配比可以获得高容量,高库伦效率的电池,电池容量保持率和稳定性增加,还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2.将咪唑纳米类流体NSi F-Im用作离子液体添加剂,Li Cl O4作为锂盐,制成不同配比的PEO聚合物电解质膜,并测试了膜的各种电化学性能。30℃时,电导率的最高点出现在纳米类流体含量10 wt.%处,电导率从纯PEO的8.69×10-8 S/cm上升至1.04×10-5 S/cm。含不同NSi F-Im的PEO聚合物电解的电导率与温度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纳米类流体含量为10 wt.%的样品离子电导率活化能Ea值最小。纳米类流体的加入明显降低了界面阻抗值,同时还增加了界面稳定性。10 wt.%NSi F-Im含量的PEO电解质表现出最为稳定性质。60℃条件下,NSi F-Im纳米类流体大大提升聚合物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率,同时10 wt.%纳米流体的样品获得最大的锂离子迁移数,锂离子迁移数由0.349上升至0.491。线性扫描伏安法表明,NSi F-Im的加入明显增加了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3.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环氧型纳米离子液体NSi F-Hs,测试了FTIR,TEM,TG,DSC,离子电导率等性能。然后将其用作聚氨酯改性的大分子交联剂,与预聚物(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和4,4’-二苯基-甲基-二异氰酸酯(MDI))反应,制得新型的聚氨酯杂化膜(PU/NSi F-Hs)。PU/NSi F-Hs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在类流体含量低于4 wt.%时都随着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达30.7 MPa,比纯PU大两倍左右(16.7MPa)。特别是NSi F-Hs的加入赋予了PU杂化膜永久的抗静电性能,这是因为NSi F-Hs上存在离子键和丰富的吸水性羟基基团。PU杂化膜的表面电阻率在8wt.%NSi F-Hs达到7.35×107?/sq。
其他文献
由于铁路货运速度的提高和重载技术的日益完善,我国重载货车载重量已逐渐提高到80t的级别,新建货运列车以达70t级别,其走行部均采用装有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的三大件转向架。
水处理过程中对源水加矾是一个非线性、大滞后的控制,而且难以建立数学模型,该文阐述了用参数模糊PID控制实现自动加矾并给出了具体设计过程,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众多理论都是由实验数据总结而来,这使得其理论知识很是抽象,如果教学方式并不合适,就会使得学生感觉云里雾里,长此以往,还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目前,高中化学课改已随着新课标要求全面展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营造并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环境,努力探索出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ive platelet-rich fibrin,iPRF)对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成骨矿化及分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为i-PRF在临床口腔种植修复等方面提供应用依据。方法1本实验使用组织块法培养兔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及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细胞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建立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3-02  1.课堂教学目标简述  1.1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