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职业用声人群中声带息肉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该疾病在职业用声人群中的发生以及术后的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2.构建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策略,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嗓音声学参数、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评分、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及动态喉镜检查结果,评价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术后患者声带功能恢复、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2018年10月~2019年9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喉镜检查室经动态喉镜检查确诊为声带息肉的132例职业用声者为病例组,同期因咽炎、咽部不适及异物感就诊,但经动态喉镜检查喉部正常,无声带息肉的122例职业用声者为对照组。以大量查阅相关文献以及访谈为基础自行编制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9月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声带息肉术后的职业用声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给予声带息肉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2个月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于术前、干预后1个月及2个月进行嗓音声学检测、VHI量表评分、ESCA量表评分;干预后1个月、2个月进行动态喉镜检查。应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比两组结果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吸烟量、平均每周酒精摄入量、每日吃辛辣食物次数、过敏性鼻炎病史、最近一个月有上呼吸道感染、上消化道反流性疾病病史、工作在噪声环境、每日用声时间和嗓音滥用共9个因素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将以上9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吸烟量、平均每周饮酒量、每日吃辛辣刺激食物次数、噪声环境、每日用声时间和嗓音滥用六个因素是声带息肉的危险因素(P<0.05)。第二部分:一共有82例患者完成全部资料收集,试验组41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嗓音声学参数、VHI量表评分、ESCA量表评分以及动态喉镜检查结果如下:1.由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知: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Jitter、Shimmer、MPT和DSI值均有统计学差异(F=39.599,P<0.001;F=68.017,P<0.001;F=71.581,P<0.001;F=54.632,P<0.001),Jitter、Shimmer值随着时间下降,MPT、DSI值随时间上升,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itter、Shimmer、MPT和DSI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1个月,试验组Jitter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himme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MPT值和DSI值显著高于没有接受研究干预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个月,试验组Jitter、Shimmer值显著低于对照组,MPT、DS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由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知: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VHI量表得分有统计学差异(F=91.631,P<0.001),且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814,P<0.001),术前两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1个月、2个月,试验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由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知:在不同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ESCA量表得分有统计学差异(F=170.826,P<0.001),得分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83.357,P<0.001),术前两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1个月、2个月,试验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动态喉镜检查:经卡方检验,干预后1个月两组声带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个月试验组声带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职业用声者声带息肉的危险因素包括平均吸烟量、平均每周饮酒量、每日吃辛辣刺激食物次数、噪声环境、每日用声时间和嗓音滥用。2.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嗓音声学参数有所改善,降低嗓音障碍严重程度。3.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可改善嗓音障碍带来的功能上、生理上、情感上的负面影响,提高生活质量。4.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5.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声带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