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胖是指由遗传,高热量高脂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体脂的过多累积和不正常分布。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变化及环境污染的恶化,全球的肥胖人口逐年攀升,肥胖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肥胖问题尤为严重,在美国,目前约有600万人BMI≥40kg/m2,另有10亿人BMI≥35kg/m2,且伴有一些肥胖相关合并疾病。全球范围内约有3亿的肥胖人口。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再加上饮食结构不断西化,肥胖人口在短期内大量增多。肥胖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心理障碍,并且与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高度相关。肥胖患者往往伴发诸如焦虑、抑郁、饮食紊乱、成瘾个性等心理问题,这也给肥胖的治疗带来一定的挑战。与节食、行为治疗、锻炼和药物治疗等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减重手术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减重方法。在治疗肥胖的同时对糖尿病、高血压等肥胖伴发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减重手术的卫生经济学的研究也发现,外科治疗肥胖能够在收益和费用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从而减轻肥胖症患者本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10年前,我国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往往是出于爱美的需要,近几年随着大家对减重手术认识的深入,更多的患者是以治疗糖尿病为目的前来接受手术治疗的。减重手术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代谢手术了。目前,有三种减重手术方式被广泛使用: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Laparoscopic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LAGB),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gastrectomy,LSG)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bypass,LRYGB)。在这些手术当中,LAGB为纯限制性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可逆、安全、住院时间短、短期并发症少等特点,对于中度肥胖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但是根据长期的随访也观察到很多晚期的并发症,如束带滑脱或侵蚀,这些需要再次手术将束带取出。LRYGB是目前最有效的减重手术,也是美国减重手术的金标准。有趣的是患者在接受手术一周内即可表现出明显的代谢改善,而此时体重还没有显著的下降,提示胃肠激素的变化是临床获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此术式为不可逆型手术,有一定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且营养素缺乏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LSG为近几年刚刚开展减重手术方式,其操作也较为简单,有良好普外科基础的医生,5例操作经验后就可以很好的独立开展手术,袖状胃切除术作用不仅包括限制食物摄入,体重下降以及的改变下消化道激素分泌和代谢因素也是其重要机制。LSG的减重效果较LRYGB稍差,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其在我院的使用已经超过了前述2种减重手术方式。2000年后减重手术开始在我国开展,LAGB因其具有微创、可调节性、可逆性及较少的并发症等优点而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微创外科2010年之前主要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手术方式。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发现较多问题,因此目前我院对该术式的使用大幅减少,转而使用LSG和LRYGB。国外文献对LAGB应用争议也较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弃用LAGB?哪类肥胖患者使用LAGB更为适合?因此,我们之前随访资料的基础上继续延长随访时间,增加随访例数,希望通过中国的一些长期随访数据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减重效果及再手术情况长期观察我们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11年05月所有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LAGB的病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在此基础上采用电话和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第1、3、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在X线透视下对胃束带进行适当的调节,以后每半随访1次,2年后每年随访1次,患者减重不理想或出现任何相关不适症状均可随时至门诊就诊。主要收集患者术后每年体重变化情况,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还重点收集了在本院接受再次手术将胃束带或注水泵取出患者的再手术原因、与初次手术的间隔时间等信息。如果患者失去联系或需要接受再次手术,则该患者被视为随访终止。共纳入251例接受LAGB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其中男性76名,女性175例,平均年龄27.8±9.1岁(14-60岁),平均体重107.3±24.6kg(62-229.8Kg),平均BMI37.6±6.4kg/m2(23.9-61.7kg/m2)。随访至2013年05月,共有145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57.8%),其中男性45名,女性100名,平均年龄27.2±7.6岁(15-45岁),平均体重108.8±26.3kg(62-229.8kg),平均BMI37.8±6.6kg/m2(23.9-61.7kg/m2)。失访组与随访组术前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2-10年中,Mean%EWL均大于25%。以BMI为35kg/m2将研究对象分为BMI≥35kg/m2和BMI<35kg/m2两组分别为99例和46例。各时间点BMI<35kg/m2组的Mean%EWL明显高于BMI≥35kg/m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再次手术率为33.1%,BMI<35kg/m2组再手术率为17.4%,BMI≥35kg/m2组再手术率为34.3%。所以我们得出LAGB对于BMI<35kg/m2的肥胖患者减重效果和安全性优于BMI≥35kg/m2的患者。因此在选择手术方式时,不建议将LAGB作为BMI≥35kg/m2肥胖患者的首选。二、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后需行胃束带取出术影响因素分析因本研究得出LAGB目前总的再次手术率为33.1%,故我们想进一步探讨除手术本身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后再手术。因此,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13年3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微创外科40例行腹腔镜下胃束带取出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收集截止至2013年3月随访时间为5年的56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需接受胃束带取出术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48例需要再次手术将胃束带或注水泵取出,再次手术率为33.1%,初次手术与再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32.4个月(6~96个月)。选取胃束带取出术患者40例(因体重控制理想自愿取出胃束带的6例患者及2例因注水口感染而将注水泵取出的患者未纳入)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16~36岁,平均(23.73±5.58)岁, BMI:29.14~52.63kg/m2,均值38.80±6.00kg/m2;56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38例,年龄16~45岁,平均(25.9±7.64)岁,BMI:27.7~55.8kg/m2,均值(37.4±6.01) kg/m2。病例组和对照组初次手术前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C肽、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8、0.789、0.636、0.553、0.192、0.484、0.820、0.794、0.309、0.452、-0.831、1.072,P值均>0.05);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得出体重指数≥35kg/m2、术后年随访次数<2次和存在基础上消化道疾病为胃束带取出术的危险因素(Wald值=3.214、6.255、4.712, P均<0.05)。所以我们得出胃束带取出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术前体重指数、术后年随访次数、术前是否存在基础上消化道疾病,在使用该术式治疗单纯性肥胖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综上所述,尽管LAGB是较为安全的减重手术方式,但对于BMI≥35kg/m2的肥胖患者,减重效果要比BMI<35kg/m2的肥胖患者差,而再手术率要高于BMI<35kg/m2的患者。因此在选择手术方式时,不建议将LAGB作为BMI≥35kg/m2肥胖患者的首选。另外,我们也得出胃束带取出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术前体重指数、术后年随访次数、基础上消化道疾病,在使用该术式治疗单纯性肥胖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