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城乡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将当下中国村庄的转型变迁置于快速城镇化的历史场景下,基于对浙江省M村的实地调查,探讨了去农业化背景下村落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可能路径问题。该论文选题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的研究案例——浙江省M村作为衰败村落转型重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深入访谈、乡土资料收集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分析。研究发现:M村转型过程的实现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村落转型中的国家作用主要表现在,由发展理念转变带来的政策支持,由治理能力提升而带来的组织支持,由投入力度增加而带来的资源支持三个方面。市场在村落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村落空间的商品化和村落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化两个方面。空间、景观、传统文化的商品化为村落向消费乡村的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推动村落的团结形式从有机团结向机械团结转型。村落转型的文化影响在于文化品牌的形成不断为其吸引着外来资源,同时集体记忆的重建也为村落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内聚力。本文结合对M村的转型进程的探究,发现M村的转型实质上是在去农业化背景下衰败的生产性村落向消费乡村的转型,村落在向消费乡村转型的过程中,新产业和新社会关系开始出现。同时新村民的融入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也为村落公共性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村落转型的内生动力由此被激活,衰败村落最终得以获得转型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