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农业化背景下村落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可能路径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cs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城乡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将当下中国村庄的转型变迁置于快速城镇化的历史场景下,基于对浙江省M村的实地调查,探讨了去农业化背景下村落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可能路径问题。该论文选题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的研究案例——浙江省M村作为衰败村落转型重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深入访谈、乡土资料收集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分析。研究发现:M村转型过程的实现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村落转型中的国家作用主要表现在,由发展理念转变带来的政策支持,由治理能力提升而带来的组织支持,由投入力度增加而带来的资源支持三个方面。市场在村落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村落空间的商品化和村落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化两个方面。空间、景观、传统文化的商品化为村落向消费乡村的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推动村落的团结形式从有机团结向机械团结转型。村落转型的文化影响在于文化品牌的形成不断为其吸引着外来资源,同时集体记忆的重建也为村落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内聚力。本文结合对M村的转型进程的探究,发现M村的转型实质上是在去农业化背景下衰败的生产性村落向消费乡村的转型,村落在向消费乡村转型的过程中,新产业和新社会关系开始出现。同时新村民的融入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也为村落公共性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村落转型的内生动力由此被激活,衰败村落最终得以获得转型和重生。
其他文献
乌鸦把干面包变成了湿面包有一只秃鼻乌鸦残废了,无法飞行,只好住在一户人家的附近,靠吃残渣剩饭过日子。一次,主人拿出一块干面包给它,秃鼻乌鸦用嘴啄了下,发现面包很硬,
本文基于组织同形理论,以温州商会为例,分析了行业协会商会发展中出现的正式制度不断完善且高度趋同,但管理运行却没有显著改善、甚至部分与正式制度相冲突这一问题及其成因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内外部决策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的高低与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及二者联合作用极其相关。文章以会计信息质量的稳健性、信息透明度与盈余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
<正>被称为“中国第一圣山”(日本学者中村裕一语)的东岳泰山,在远古时期,便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引发先民的无比崇拜;自东汉以降,泰山之神日渐人格化,司掌众
《居里厄斯·凯撒》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之一,一般认为它探讨了君主制与共和主义的冲突。本文拟引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和阿甘本的"赤裸生命"概念,由表及里分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