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学习机方法在脑电信号特征提取与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t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行为、思想和情绪等高级的神经活动都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和控制,因此,大脑中含有丰富的有用信息。如何有效的获取并利用大脑的这些有效信息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信号主要由大脑内大量相互关联的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大脑皮层中的事件相关电位变化,是目前获取大脑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建立了大脑和外部设备(比如计算机或其他设备)间可以直接传递信息的通道,是利用大脑信息的有效手段。脑-机接口技术中的关键是脑电信号的识别技术,包括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一些脑-机接口系统中对识别算法提出了准确率高与学习速度快的要求。传统的学习算法很难在高的准确率与快的学习速度之间达到平衡,因此,本文采用了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与较快的学习速度的超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方法对脑电信号进行识别,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在脑电信号特征提取方面,针对如何提取高维度脑电信号的包含有效判别性信息的特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超限学习机自编码(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Auto-encoder,ELM-AE)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ELM-AE基于原始的超限学习机方法利用其隐层与输出层的连接权重的奇异值表征脑电信号的特征,所采用的压缩型的超限学习机自编码方法降低了脑电数据的维度。实验表明,该方法提取的特征比其他相关方法提取的特征在用相同分类器的前提下分类正确率更高,证实了该方法在提取高维度脑电信号判别特征方面的有效性。其次,在脑电信号分类方面,针对基本的超限学习机方法中输入层节点与隐层节点之间的连接权重随机产生可能会降低分类效果的问题,采用改进的方法—约束超限学习机(Constrained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CELM)对脑电信号进行分类。约束超限学习机中的输入层节点与隐层节点之间的连接权重随机选自输入数据样本不同类别做差产生的差分向量中,因此,该权重包含更多的样本判别信息,更有利于分类。实验显示,该方法与其他的超限学习机方法相比对脑电信号的分类性能有所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分类器的泛化能力,本文将多隐层的超限学习机(Multilayer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ML-ELM)引入脑电信号的分类中。ML-ELM在ELM基础上加入多个隐层,隐层之间通过ELM-AE训练产生的隐层的输出权值进行连接。实验表明,多层超限学习机对脑电信号分类时能在保持超限学习机优势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性能。最后,为了方便进行脑电信号的分析处理与各种特征提取和分类方法性能的比较,本文用Matlab语言编写了用于脑电信号分析的系统,将若干脑电信号常用的特征提取与分类算法进行了封装,涵盖了本文中的方法和其他参考文献的方法。
其他文献
小额支付系统商业银行直联接口位于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与商业银行前置机系统之间,其主要作用是在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与前置机系统间架设一道信息传输的通道,完成商业银行跨行小额支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如何提高软件系统的重用性和互操作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分布式组件技术实现了跨越应用程序边界的二进制级别的软件重用,但要求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紧密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已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目前,网络技术除了广泛应用于信息共享之外,在控制领域内也得到实质性应用。远程控制系统就是这方面
开发框架是一个应用程序的半成品,框架提供了可在应用程序之间共享的、可复用的公共结构。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可维护的、可扩展、高稳定性的并且能够快速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应用程序需要在网络环境的异构平台上运行,这就对新一代的软件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分布式异构环境中,通常存在多种硬件系统平台(如PC、工
支持向量机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一种机器学习的方法。由于支持向量机具有较严格的理论基础,又能较好地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该方法已成为近十年来机器学习领域最有影响的成果之一
光线跟踪技术由于其具有原理简单、易于实现、能够逼真地模拟各种视觉效果等优点,因而在近几十年来一直都被视为真实感图形绘制当中一种不可获缺的技术。但是,由于光线跟踪算法
学位
质量、成本和进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平衡软件测试中的质量、成本和进度之间的关系,在有限的测试资源和既定的质量目标的要求
学位
随着Web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通过移动终端进入Internet已经成为现实。移动终端上的增值服务业务开始迅速发展,基于Web技术的移动增值服务系统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