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开始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下力气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近年来,绿色金融作为落实环保政策的重要经济手段,受到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2007年,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在信贷领域落实环保政策,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正式实施。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信贷政策已在我国实施了十余年。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是否起到改善了环境质量的作用?绿色信贷政策通过何种渠道作用于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成为推进绿色信贷发展、更好发挥绿色信贷环境效应的关键。本文从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角度入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绿色信贷对改善环境污染的影响,利用文献分析法从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两个层面研究绿色信贷政策对改善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图表对绿色信贷与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2007-2017年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绿色信贷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色信贷对“三废”污染物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及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对比分析了绿色信贷的环境效应差异,发现相较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环境污染对绿色信贷政策反应更为敏感,绿色信贷对改善环境污染的激励作用更加有力;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绿色信贷政策对降低污染排放的效果更为明显。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绿色信贷如何影响环境质量,本文建立了两个中介效应模型,分别研究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二者的中介效应均显著,说明绿色信贷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两大机制来改善环境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提高绿色信贷投放比重,加大绿色信贷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而改善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