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网低功耗路由技术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angliu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无线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传感器等信息获取技术和传送技术的进步,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快速布局、抗毁性强、监测精度高、覆盖区域大等特点而产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由此成为了当前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美国商业周刊和MIT技术评论在预测未来技术发展的报告中,分别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21世纪最有影响的21项技术和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结点体积微小并采用能量有限的电池来供电,其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有限,因而节能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核心。从路由的角度看,无线传感器网络有其自身的特点,使它既不同于传统网络,又不同于移动自组网。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设计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能量低、规模大、移动性弱、拓扑易变化、使用数据融合技术和通信的不对称。所以,能量高效的路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着重研究了面向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技术,试图从低能耗方面优化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路路由性能。 首先,通过对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的研究,提出了无线传感网单传输系统和基于空时分组码的全协同传输系统性能的比较准则,该比较准则中定义了传输中断概率P<,CT>。根据中断概率P<,CT>的定义,分析计算出协同传输最优发射功率的门限电平。该门限电平的得出,使p<1/J的定性证明进一步深入,得到了定量的计算方法,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能设计提供了参考。在上述比较准则的基础上,又推导出了基于空时分组码的全协同传输系统的节能方法。该节能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信号分集发射,接收端在时间同步后进行合并,大大降低了节点发射功率。仿真结果表明,该节能方法可以使结点发射功率下降60%以上。 其次,基于空时分组码的无线传感网协同传输系统虽然性能非常优越,但需要理想同步,针对在实际应用中理想同步实现比较困难的问题,本文又提出了基于选择分集的无线传感网协同传输系统的节能方法。该节能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信号分集发射,接收端选择信噪比最大链路作为最终传输数据链路。虽然性能略逊于基于空时分组码的无线传感网协同传输系统,但不需要严格的同步,在实际应用中更容易的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节能方法可以使结点发射功率下降35%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传感器结点能量利用效率,从而较大幅度地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
其他文献
泄漏同轴电缆(简称漏缆)也称连续天线,它既具有传输线的性质又具有无线电发射天线的性质。由于其场强覆盖均匀、适应性强、电磁污染小等优点,漏缆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矿井、隧道、地铁等闭域空间的通信系统中,并且已经渗透到了室内无线通信系统中。因此,对其技术的研究正成为通信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本文首先从漏缆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了它的结构、分类和三个重要性能指标——使用频带、耦合损耗和传输损耗。然后根据其外导体
运动目标检测是合成孔径雷达(SAR)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民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地面大量杂波的影响,使得地面运动目标不易于检测,尤其是
多输入多出(MIMO)或多发多收天线(MTMRA)技术是无线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技术能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是新一代移动
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和雷达工作体制的多样化,现代战争中的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这就对信号的选择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复杂信号环境下选择目标信号,给出精确的
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TD-SCDMA系统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其产业链也逐步形成。在终端方面,有多个企业已经完成了核心芯片的设计,诸多的手机生产企业也积极参与TD-SCDMA手机的
目的 对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方法 选取我院各科室在2015年4月-12月期间所收治的9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
正交插值与脉冲压缩是目前雷达信号前端处理的常用算法。通过正交插值可获得正交的复信号,从而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信号的瞬时幅度、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通过脉冲压缩技术,可使
自动售货机作为一种新型的便民设备,正逐渐被消费者接受。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售货机系统的不完善:对于实时运行状态不能及时了解,也不能及时进行补货操作,影响了机器的正常
短波通信主要采用扩频系统,它有如下的优点:抗干扰、抗噪音、抗多径衰落、具有保密性和功率谱密度低,可码分复用等。尽管扩频系统本身能够抗窄带干扰,但是实际应用表明:抑制
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分布式航天器自组织网络协议系统。在硬件平台(TIMSP430F5438和TI DM365)上实现自组织网络节点的入网、退网、载荷数据传输、编队控制以及故障诊断与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