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媒介的武康大楼:网红打卡地的影像生产实践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i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性的背景下,城市中地标建筑的打造逐渐呈现出新的态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赋予个人更多的话语权,多元视角的呈现以及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城市中广受认可的地标建筑实现了更新换代,呈现出不同于往日的样貌。本文选取上海城市中的地标建筑武康大楼作为研究对象,以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作为主要理论视角,探讨其如何被建构成为“网红打卡地”,以及其自身作为一种媒介如何体现中介作用,连接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城市关系的纽带。首先,本文对近代上海西式建筑的兴建以及武康大楼建成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将武康大楼在历史上的形象与今天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形成比较,体现其在时间的长河中自身意义的变迁以及在历时进程中的中介作用是如何实现的。这一空间中融合着许多的矛盾与生命力,正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相互作用之下,才使得武康大楼在历经风雨之后仍然能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并作为一种“被展示的文化”将历史记忆保留下来。其次,武康大楼的“网红化”,是经由多元力量地打造而实现的。其中包括政府主导的硬件设施的维护和修缮,在更新过程中对细节的完美把控以及尽善尽美的追求,也包括各种文化艺术产业、消费性空间等丰富业态的推动。武康大楼的成功再造,使得其本身厚重的历史文化、上海的城市精神都被融入到一砖一石中。参观者置身这一空间中,能够通过打卡这一活动形式实现与城市之间的对话与勾连。各种线下的社会活动、实体空间以及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传递都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对于城市文化的感知。通过“打卡”这种形式,游客得以将线下生活的经验与线上的流量互通,从而实现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勾连。最后,本文将探讨打卡活动中游客的影像生产以及意义的构建。影像生产是打卡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在拍照的过程中,游客在空间中展开丰富的身体互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感知城市,留下旅途的印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打卡”活动中,人的主体性被进一步突显,而所谓的“网红”建筑反而成为了衬托个人形象的背景。照片经过精心的摆拍、挑选和美化处理后发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一方面是对于自身形象的建构,以靠近个人的审美期待,并以此成为社交的资本。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建筑作为媒介的物质性被淡化,拍照打卡行为更强调的是对于武康大楼符号化的消费,这种意义的转变也将带来文化传承的新形式。
其他文献
期刊
新冠肺炎进一步重建了人们对于医生形象的认知,让我们看到了疾病的偶然性、突发性,更让我们看到了医生与患者在与之对抗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坚守精神。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已确认存在人传人和医务人员感染,这是第一条涉及“医生”的新冠肺炎报道,此时医生是以新冠肺炎的受害者身份出现。媒介话语作为公共话语的一部分,在建构抗疫医生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对医
学位
颜值经济的勃兴带动了以容貌管理和身姿塑造为商品的新型服务行业的扩张,专业化的形体管理是其中的典型,吸引了许多女性消费者。形体行业围绕外形、仪态、气质和风格展开的培训、生产、和消费构成了“审美劳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出身体的虚拟在场,原先需要面对面开展的审美劳动突破了地理空间与现实肉身的阻隔。许多审美劳动者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身体管理和风格营造,满足了互联网用户观看和获取高颜值内容的消费需求。本研究
学位
在新冠疫情期间,“非典”成为了人们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非典”的记忆也在各个媒介之间传播与共享。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则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全社会在这一时期对“非典”的集体回忆展示了危急事件下记忆的运作方式。本文以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开端到2020年末这一时期不同媒介上的非典记忆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时间节点下呈现了怎样的非典记忆内容”、“不同媒介关于非典的记忆实践与互动”、“非典记忆叙事中的共性策
学位
2019年,我国发布《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各地陆续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随后,《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针对目前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交叉重叠、应保未保、碎片化等问题提出统筹规划自然保护地类型、区域分布、查缺补漏等目标。其中,风景名胜区作为最为特殊的一类自然保护地,其边界问题尤为突出,以散点式优质资源为导向的传统风景名胜区的划界方法亟需转型。研
学位
法官形象是指人民群众对法官的社会行为,职业素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认识和总体评价。法官作为司法的代言人,人民对法官综合素质的评价直接影响对法官信赖程度,进而影响是否信赖法官的审判。但在现实生活中公众是很难接触到法官群体的,对其深入了解也更是难上加难。电视剧的出现提供了认识公职人员的途径与窗口。可以说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从兴起到现在,早已成为普罗大众最广泛的文娱形式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影视
学位
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以城市为核心,城市作为媒介和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一直关注的对象。城市由大大小小的空间排列组合而成,在城市搭建的一整个社会系统中,空间承担着记录信息、传递信息的功能。而遗址空间作为城市中特定的媒介,可以被视为存储时空秩序和文化观念的中间体。值得关注的是,城市遗址的存在也恰好弥合了城市现代进程造成的现实与历史的割裂感。伴随人与空间的交互,遗址空间在其物质性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
学位
李子柒作为第一个在海外视频社交平台粉丝订阅量超过1亿的中文频道博主,她以民间网红的身份用短视频生动唯美地讲述了中国的传统美食和传统手作文化,四年里积累了大量海外粉丝和广泛的赞誉。You Tube平台是海外颇具影响力的视频社交媒体,能够覆盖全球大多数语言国家,使用人数多、用户活跃度高、用户粘性强。研究李子柒视频在海外平台的跨文化传播,主要考察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认知评价状况,探索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更多可
学位
在城镇老旧小区中,商住一体的老旧小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衡阳市中山南路商业街是曾是衡阳市的中心商业街区,商住一体的建筑形式在众多城镇老旧小区中很有代表性。基于此,文章结合衡阳市中山南路商业街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探索商住一体的老旧小区改造,首先分析商住一体的老旧小区改造前期工作,然后分析商住一体的老旧小区改造要点,通过分类分项改造、区域统筹解决停车问题、小区环境整治、建筑立面更新等措施,力图使老旧商住街
期刊
近些年来,社交媒体在各类舆情事件的生产和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如何站在舆情发酵的源头上去思考媒介与舆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梳理2018年-2021年101起高校舆情事件的基础上,以系列发酵于知乎平台并成功影响到高校具体行政措施的101情事件为典型案例,从媒介化理论入手阐释日渐常态化的“知乎治校”系列事件分析了“知乎治校”舆情生产的演进过程和动力机制,以揭示社交媒体在舆情生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