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2000年、2004与2010年三期TM/ETM遥感影像,结合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区2000-2010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和空间特征、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昔阳县10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和动态分析;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对研究区10年间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进行计算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昔阳县2000-2010年间土地用途的改变主要发生在县城周边以及沿河谷两岸的地形平坦地带、距离县城较远的偏僻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反映出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对耕地的大量占用,同时也带动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产业;而退耕还林工程对林地面积的增加效果经过一段时间后方开始显现。其次,从2000-2010年,昔阳县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持续减少,而各类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关;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涵养水源和废物处理、维持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保持土壤<释放氧气、固定二氧化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GDP的比值一方面快速下降,表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生态恢复的速度,说明昔阳县的经济发展对生物性生产用地的侵占程度正在缩小,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转向集约发展阶段。最后,昔阳县2000-2010年的10年期间生态足迹变化反映了该县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目前昔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部分生物生产性土地已经产生了压力,但该压力正在大幅减少;社会需求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增加,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很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生态足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