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中“疯女人”形象解析:以《哈姆雷特》、《简爱》和《黄色墙纸》为例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a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疯女人”作为人类中一个特殊群体,在现实世界中,她们往往被视为非常态,并与正常的社会秩序相背离。而在文学作品中,她们却被作家巧妙地加以利用,并用来传达对社会的理解。本论文通过“他者”理论来探讨“疯女人”在英语文学中的形象表征,来阐释“疯女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本论文试图对“疯女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在文学中的表征进行深入的考察,并探究其深层次原因。  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对研究背景和“疯女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评述。第二章是阐发本文的理论基石,即对“他者”理论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和梳理。通过对“疯癫”被理性“他者”化的过程的研究,并用“他者”理论检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女性相对于男性的生存状态,从根源上探析“疯女人”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诞生的动因。第三章是根据《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简爱》中伯莎·梅森,以及《黄色墙纸》中的女主人公的文学书写来揭示“疯女人”的嬗变轨迹和本质。第四章是结论,“疯女人”成为一种文学现象是理性与疯癫相背离所导致,其在不同时期的文学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与此同时,“疯女人”形象的创造者也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其他文献
美国散文家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不仅描写清新自然,思想启迪众生;作家的语言也是出类拔萃,但其隐喻贯穿全文,隐晦难懂之处亦多。只有细加分析,深刻挖掘出隐喻的所指,才能更透彻地
Hallid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已经证明该理论可以在许多领域得以运用。衔接理论是实现语篇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自Halliday与Hasan于1976年首次提出
数字表达即含有数字的短语,在汉语和英语中使用频繁。对汉语数字表达的研究成果硕丰,但大多基于文学语境。本文尝试对前人鲜少关注的政治文本中数字表达进行研究。基于上海交通
戴维·洛奇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小世界》是其“校园三部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也是洛奇的代表作。小说以年轻的大学讲师柏斯追寻
此篇论文首先讨论了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机制。输入机制包括词语的理解,模式的形成,模式在语用方面的应用,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此篇论文还讨论了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机制。输
伊拉克战争发动以后,“帝国”这一词汇在本世纪的美国社会日见流行。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美利坚帝国的渊源、特征以及应对帝国文化的可能方式。在这些讨论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二十世纪,“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之作,在美国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位于第二。本项研究旨在分析、论证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