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武术分布现状及文化特征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武术文化是指在徽州地域内,以武术技艺为表现形式,在徽州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一切与武术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包括使用的器物、产生的风俗、传承的制度、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等。特色卓著的徽州武术文化是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但徽州“文武”严重失衡是需要我们直面的现状。学者们对徽州武术文化的不够重视导致了人们对徽州武术以及其文化特征的了解颇为欠缺,调查徽州武术分布,研究徽州武术文化特征对武术文化和徽州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徽州武术分布现状及文化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得出:第一,徽州一府六县区域内共有21种拳种流传,武术分布较密集。其中歙县和黄山市区分布拳种最多,歙县分布有18种拳种,占拳种总数30%,武风最盛,黄山市区分布有13种拳种,占总拳种数22%。余下地区依次递减排列分别为祁门县、绩溪县、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第二,从拳种分布范围来看,徽州地区内分布较广的是太极拳和徽州传统武术。其中以杨氏太极拳和楸担分布最广,陈式太极拳、板凳花和腰带舞也分布极广,只有少数地区没有分布。第三,从文化三层次来分析徽州传统武术文化得出结论:⑴物器技术层,徽州传统武术有拳架低、起腿少、重防卫,以自卫为出发点,强调后发制人的特点。以防身为主要目的徽州习武者平时没有随时携带武器的习惯,迫于无奈动武应对时常常信手拾起身边用品。此外,徽州文化鼎盛时期武术典籍丰富,能人辈出,相比之下,当代武术稍显落寞。⑵从文化形态的制度习俗层来看,徽州习武者抱拳礼让,并相互退步以示尊敬;从业者以武立身,却不以武为耀,崇尚“以文掩武”;传承制度中依然遗留有过去的宗族特征。⑶从文化形态的心理价值层来看,徽州人习练武术从护家守族开始,“守”字要义贯穿于徽州武术人对武术的价值寻求,并融合理学的“礼”“孝”思想进一步演化成为武德的重要内容,“归”“闭”的思想在特殊的徽州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也融入了武术精神中。第四,外界拳种的传入和徽州对传入拳种的接受本身就体现了徽州武术文化特征,“守为先,少起腿”的原则从一开始就给外来拳种打上了印记,并表现出徽州传统拳种受到外来拳种的冲击和影响程度不深、范围不广,主要体现在外在动作器物层面,对徽州人固守的价值理念并未撼动的特征;徽州外来拳种受到徽州传统拳种影响时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并同时体现在外在动作和内在价值层面。此外,不同情况的习练者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交互影响,有徽州传统武术基础的人群习练外来拳种,表现出影响大,时效长,外在动作和内在价值均有较大改变的特征。而没有基础的习练者则显示出达到影响效果时效长,影响小,内在价值层体现较多的特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