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民间传统木构建筑榫卯机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a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榫卯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构造,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一直使用至今。小小的榫卯堪称木结构的“关节”,不仅是实现木构构件预制拼装特色的核心技术,还在结构建成后承担着力的传递和分配,是影响结构稳定的关键因素。论文以南方民间传统木构建筑为对象,研究其中的榫卯机制问题,创新点如下:1)通过调研获得一手资料,填补部分空白木作建筑一旦建成榫卯便隐于节点之内,因此榫卯调研需以仍有匠作传承的活态遗产为主,做到见人见物,关注工匠的建造过程。论文调研涵盖了南方8省14个地区,最终重点呈现了10个地区的建筑整体结构、构造节点与榫卯做法,建立了对南方民间传统木构榫卯应用较为系统的认识,为中国木构榫卯研究填补了部分空白。2)从机制视角探讨榫卯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研究打破了仅将榫卯定位为构造连接节点的研究思维。基于文献收集与分析,论文对照了历史同时期南北方木构榫卯,指出南方更加重视拉结性榫卯是历来的传统,而榫卯拉结性的南北差异正是源于不同环境下建筑形制分化对整体结构维持稳定手段产生了影响。历史溯源证明了榫卯与结构各要素存在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榫卯机制研究重点即是讨论榫卯与结构之间的协同关系。3)对南方不同结构建立了榫卯运行机制的理论认知体系论文将南方民间传统木构分为穿斗结构、插梁结构与云南层叠结构三种,分别讨论了各自主要拉结性榫卯在结构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从榫卯节点的出发,深入认识木构榫卯运行机制的理论体系。对于穿斗结构,论文总结出穿斗结构稳定性是柱承檩、构件细密、通穿榫卯三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穿斗结构兼顾取材经济和受力科学的优越性体现。对于插梁结构则是通过剖析榫卯节点重点解读了丁头栱、单步联系梁等特色性装饰构件的实际作用,阐释建筑形制如此发展的缘由。对于云南层叠结构,论文指出结构层叠的布置方式受到云南地震多发区加强榫卯构造节点的直接影响。论文结构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揭示的是机制最基本的“存在”问题,基于实地调研的一手资料展现不同地区不同木构建筑的榫卯类型与应用情况,以逐层递进的方式,建立从建筑平面、建筑结构、结构中的构件组成和组织情况再到榫卯类型与应用方式的立体认知,包含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木构建筑榫卯、四川小式木构建筑榫卯、东南沿海地区高等级木构建筑榫卯以及云南汉式合院民居榫卯四章。下篇着重探讨机制更深一步的“运作”问题,第五章从历史上南北方木构用榫对比看到榫卯强调拉结是南方一贯特色,榫卯受结构体系影响而不同使榫卯可以成为结构分类的依据。继而综合结构和榫卯两重因素将南方民间传统木构结构分为三类——穿斗、插梁和云南层叠结构,并分别在第六、第七和第八章重点分析拉结性榫卯在不同结构中具体运作方式。第九章分析木材对榫卯较为共通的影响,增加材料的视角更加全面讨论榫卯机制。全文约15.5万字,图328幅,表26幅。
其他文献
报纸
以南充高坪机场改扩建施工为背景进行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在场地不足的情况下,高空散装法是较优的安装方案;基于BIM的施工模拟,能够合理规划场地模型、提高施工效率;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力学分析,得出关键杆件与关键施工步,确保施工过程安全进行。
期刊
<正> 近年来,世界水源危机日趋严重,中东、非洲等地的一些沙漠地带和半沙漠地带,水源不足的问题尤其尖锐。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是沙漠和砾石高原,年降雨量不到50毫米。到处是荒漠旷野,沙丘起伏,
期刊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使得突发新发传染病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禽流感、埃博拉、脊髓灰质炎、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和年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感染,因为其具有高危害性、突发性、不确定性、高复杂性、公共性以及迅速传播性和全球性等特征,将严重危害中国公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并对公共卫生急救系统
学位
以2005—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为样本,基于Cite Space软件,运用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法等方法,总结当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助力侗族木构的保护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目前研究集中在其建造技艺、掌墨师和保护发展等方面。该领域研究学者多集中在全国各大高校,各研究团队内部联系紧密,团队之间却普遍缺乏合作。未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
期刊
文章论述了旬阳县公馆汞锑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及其成因类型,认为汞锑矿床严格受构造和下泥盆统公馆组第一岩性段的白云岩控制,同时还受浅水陆棚相沉积环境及热液活动的控制,属沉积—改造层控低温热液矿床。
期刊
以设计新颖、造型复杂的某机场航站楼金属屋面工程为背景,对该双曲面连续焊接不锈钢金属屋面系统的施工技术展开研究。系统介绍了该屋面构造系统施工工艺,针对该屋面系统曲面造型控制、檩条高空运输、固定座施工控制、超长板加工运输以及屋面板焊接等施工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技术对策,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期刊
期刊
为进一步阐明广东凉茶颗粒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继续对其颗粒剂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采用波谱分析和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绿原酸(1)、反式-对香豆酸(2)、咖啡酸(3)、对羟基苯甲酸(4)、原儿茶酸(5)、原儿茶酸甲酯(6)、没食子酸(7),所有化合物均为芳香酚酸类成分,1、3、5首次从广东凉茶颗粒中分离得到。并采用HPLC-MSn技术对已建立的广东凉
期刊
荷载试验通过测量桥梁应变、挠度、固有特性及动力响应等参数,能直观反映桥梁性能、工作状态、设计合理性及检验施工质量,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做出综合评价。以一座三跨连续刚构桥为例,通过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值和试验荷载等效值,与实测结果相比较,检验桥梁结构可靠性,为即将投入使用的桥梁的运行和养护提供依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