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疼痛作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的治疗方法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目前治疗痔术后疼痛的方法许多,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为探究一种新兴的、安全的、无副作用的、起效快的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治疗方法,本研究创新地选择了浮针疗法作为研究对象并观察其对痔术后疼痛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105例患者,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编程,运行产生随机分配结果,进行对应分组。将纳入的105例病例按1:1:1 比例分为试验组(浮针组),对照组1(电针组),对照组2(药物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进行浮针疗法:首先寻找患肌,使用一次性浮针及进针器进针,针刺方向是刺向患肌,不能偏歪。平刺进针、皮下运针,进针深度掌握在25~35 mm,再配合扫散及再灌注活动,扫散及再灌注活动完毕,抽出针芯,留置软套管,用胶布将管座固定在皮肤上。留管时间5-8 h,不超过24 h,患者自行拔出软套管,按压针孔2-3 min以防止出血。对照组1为电针仪下行电针双侧白环俞穴:术者采用单手进针法进针,以进针后酸胀痛麻感为佳,得气后,将导线连于针柄,电刺激给予以14~28次/min的疏密波,根据病人接受程度,调节刺激量,行针20-30min。对照组2药物组:按术后疼痛发生的时间规律,本研究在术后6-10h间予以口服氨酚曲马多片1片。主要的观察指标: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治疗后 1h 2h 3h,12h 24h 48h 进行评分。次要指标:术后首次排便疼痛VAS评分、治疗后疼痛仍需口服氨酚曲马多片的数量、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采用重复检测方差分析及单因素分析得出,三组在治疗后1h、2h、3h、12h、24h、48hVAS疼痛评分中,不同的治疗方法间VAS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电针组与药物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与电针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方法在不同的时间点之间VAS评分下降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各时间段VAS疼痛评分,试验组(浮针组)、对照组1(电针组)与对照组2(药物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1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三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术后首次VAS评分与治疗后某个时点差值)方面,差值1、2、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电针组与药物组相比,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与电针组相比,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差值3、4,电针组与浮针组、药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与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差值5,三组间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次要指标便后首次VAS评分及服用安分马多的数量比较,浮针组及电针组与药物组有差异,P<0.05,浮针组及电针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4小时内疼痛持续时间,浮针组、电针组与药物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及电针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治疗措施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疗效总体分布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浮针组及电针组在VAS评分下降趋势和疼痛改善度优于药物组,而浮针组和电针组则无明显差异。浮针疗法对痔术后早期疼痛具有镇痛起效快、安全、不良反应少特点,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