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语文教科书在当下备受追捧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亲切、雅致,富含常识和趣味是其被大众接受的主因。本文试图从“陶养情感”的角度揭示这些教科书中美育观念的缘起、演化、呈现和意义,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对当下的借鉴。围绕这个中心,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图在于通过对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美育观念的研究进而探求不同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以及对当下的借鉴。同时,在完成小学、语文、教科书等概念界定之后,梳理了民国时期不同阶段教科书文献的出版情况。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教科书研究的时间、范围和背景。第一章是研究民国教科书中美育观念的缘起。自古以来,教科书中并非没有美育观念的显现。但它一直混沌不一,并未独立。时代让独立的现代审美意识开始萌发。从近代美育观的出现,到西方美育观的中国接受,直至美育方针的确立,教科书都深受影响。这其中,蔡元培所颁布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有最直接的影响。美育方针肯定了审美对儿童完整性格养成的价值,对教科书的编写具有指导作用。第二章阐释了从蒙学读物到教科书中的美学转变。从纵向的历史角度来看,在蒙学读物过度到现代意义上的教科书时,重人而非神,重真而非虚,重志趣而非教化,是三个主要美学转变的维度。之所以在美学的主题下探讨这种变化,是因为在西方教育观念的感召下,教科书开始更多地尊重儿童本身,更多地尊重儿童的真实趣味和感性需求。因而,论文在梳理这种转变的基础上,明晰了教科书中美育观的立足点,即是“人”的情感需要。第三章是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美育观念的具体分析。从情感连接层面的“兴味与触发”到情感真实层面的“立诚与为己”,再到情感自由层面的“游戏和自由”,那批教科书中的美育观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感情陶养”。围绕此目的,这些教科书中文字、插图、选材等都承担起了“兴味”的教育职责。另外,文章立足真诚和儿童立足自己,也成为了教科书中美育观念的延伸。最后,民国时期教科书文本所呈现出的情景化的游戏体验以及对儿童自由人格的塑造则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所在。第四章是对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美育观的借鉴和反思。强调知识教育,忽视情感教育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病。为此,情感体验与知识传达中的平衡,生活细节与主题表现间的支撑,优秀编写者的参与和保持教育争鸣等都是需要当下教科书所应效仿的几个方面。同时,由于教科书中的美育观是处在中国由“前现代”到“现代”的过渡期中的思维产物,因此它并不成熟。在落实到具体的教科书文本时,也产生了诸如猫狗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排斥和变异。最后,对两个时期教科书中“母亲形象”和“儿童形象”的个案解读也明确了对其借鉴和反思的价值和意义。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做了简要的总结,并且强调了教科书中美育观念是美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