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镉积累玉米品种筛选及其镉亚细胞分布研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OHU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镉(Cd)是最具生物毒性的重金属元素之一,近年来,由于采矿、冶炼、工业排放、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作物受土壤镉污染日益严重。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筛选低Cd积累品种和高富集Cd的玉米品种,且对不同耐Cd型玉米品种Cd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进行研究,以及玉米(Zea mays L.)重金属Cd转运基因HMA2的克隆及定量表达分析,为降低玉米Cd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大田试验研究表明,玉米在轻度Cd污染条件下,20个玉米品种生物量、Cd含量量和富集转运系数差异显著(P<0.05),差异表现为根>茎叶>籽粒,茎叶Cd含量超标率达30%(GB13078-2001,≤0.5 mg·kg-1),籽粒Cd含量超标率达10%(GB2762-2012,≤0.1 mg·kg-1),且除品种新中玉801外,其它品种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小于1。最终,筛选出一个低富集Cd品种正大999,适宜在湖南中、低度Cd污染环境下推广种植,及一个高富集Cd品种新中玉801,适宜做植物修复方面研究。  (2) Cd胁迫下,不同耐Cd型玉米品种Cd含量和生长发育指标存在差异,随着Cd处理浓度的上升,玉米中Cd含量增加,叶面积指数降低,导致产量下降。在低于2 mg·kg-1处理时,促进了正大999生物量、叶绿素增长,高于2 mg·kg-1处理时,抑制了其生长发育;高于5 mg·kg-1处理浓度时,两个玉米品种Cd含量和生长发育等指标变化加快,开始出现直观的抑制生长发育现象;高于20 mg·kg-1处理浓度时,新中玉801出现无穗的情况,而正大999在100 mg·kg-1处理时仍能完成整个生殖生长过程,表明表明正大999耐Cd能力远高于新中玉801。  (3) Cd胁迫下,两个玉米品种不同组织器官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随Cd处理浓度上升而升高,加重了对玉米植株的毒害,在低于Cd5处理时,正大999SOD活性和POD活性高于新中玉801,在高于Cd5处理时,新中玉801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上升明显加快,表明Cd迫害下玉米品种正大999抗氧化能力优于新中玉801。  (4) Cd胁迫试验下,玉米植株中Cd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占比达80%-90%,细胞器占10%左右,正大999可溶性组分和细胞器组分Cd含量占比低于新中玉801,茎叶中Cd元素可溶性组分和细胞器组分总占比要高于根系。表明:受Cd胁迫下,将更多的Cd存储于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降低了Cd对细胞器的毒害,达到一定的自身解毒效果。随着Cd浓度的增加细胞壁Cd含量占比降低,可溶性组分和细胞器组分Cd含量占比升高,增加了Cd的流动性和Cd对细胞器的迫害,且地上部分受Cd迫害比地下部分严重,新中玉801受Cd毒害高于正大999。  (5)以高Cd转运玉米品种湘永单3号和低Cd转运玉米品种科航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发现,Zm HMA2基因在玉米根和叶片中都存在表达,在根中Zm HMA2基因表达在24 h达到最大值,在叶中Zm HMA2基因表达在12h达到最大值,使玉米中根系Cd的积累>叶中Cd的积累,表明,Zm HMA2基因可能参与了玉米Cd的积累调控,由于玉米中HMA2基因表达的不同,使不同玉米品种及不同组织之间Cd积累转运的差异。
其他文献
仙茅(Curculigo orchiodes Gaertn)为石蒜科(Amaryllidaceae)仙茅属(Curculigo Gaertn),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仙茅的药用野生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将采集到的自然野生条件下生长的仙茅
脱硫石膏作为热电厂产量及储量最大的工业副产品,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及经济意义。α型高强石膏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及广泛的应用,是实现脱硫石膏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α型高强石膏为原料,以铝粉为发气剂进行发气反应制备αα型发泡石膏,关注产物的抗压抗折强度与软化系数,并将宏观性力学性能与孔结构相结合进行分析,利用Matlab图像处理程序对孔结构进行计算表征,利用XRD、SEM手段对产
山区高速公路因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路基少,桥隧多,桥梁多数跨越深沟谷,便道无法到达每个墩台,桩基处于悬崖陡壁处,墩柱高,施工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周围的环境,确保附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