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购自云南昆明地区的35只中缅树鼩及其实验室条件下繁殖的G1代为试验素材,对涉及形态性状遗传制约性的一些指标进行分析;观察统计其在实验室条件下24小时的行止状态;进行结构解剖;系统研究了处于交配、妊娠、哺乳期间的野生树鼩的生活习性;测量F1代树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体尺变化;总结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改变。结果表明: 1.应用Rife-Buranamanas定律分析中缅树鼩涉及毛色等诸多具有遗传制约性的外貌特征的显隐性关系,得出中缅树鼩典型的外貌特征为野生型毛色有季节性红斑、白腹、没有白眼圈、掌底肤色为肉色、耳朵不竖、圆形的尾尖、两侧乳房每对之间的连线分别与体轴线垂直。 2.中缅树鼩为昼行性动物,实验室条件下其24h行止状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3.7个不同年龄段的中缅树鼩的解剖结构比较,发现在腰椎、荐椎和尾椎数目上存在差异。 4.中缅树鼩经过驯化之后,其繁殖的季节性不明显,年繁殖率提高。妊娠期为6周左右,其间在第二周体重稍有下降,其后体重呈直线上升状态;哺乳期为5周,哺乳期间对营养成分的摄入量较休养树鼩高。人工哺乳与母乳喂养的树鼩断奶以前体重体尺差异显著,体成熟之后没有显著性差异。5.G1代中缅树的体重体尺随周龄的增大而增加或增长,3~4月龄达到性成熟,6 月龄达到体成熟时,体重体尺不再有明显变化;体重体尺各项指标Cubic生长 曲线拟合情况较好;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6.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中缅树韵的一些野生习性有所改变。与其父母代相比, 印代中缅树韵与人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