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数字图书馆引入自动识别技术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条形码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都属于自动识别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条形码技术作为馆藏识别手段已在图书馆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RFID技术开始应用在图书馆,并得到迅速发展。基于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性能优势,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纷纷投入到RFID研究及项目实施中来,了解RFID的应用功能、频率和模式,研究RFID标签数据模型和RFID系统应用架构。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理论结合实践,本文对RFID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进行全面研究,旨在为RFID在高校图书馆的实践应用做科学指导与建议。首先,本文介绍了不同自动识别技术工作原理和应用性能。RFID技术较之条形码技术具有更高应用性能和价值,适合未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功能、应用频率和馆藏识别及安防手段应用模式。其次,本文重点研究了RFID标签的数据模型规则。基于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应用需求和已有的国内外RFID数据模型标准,本文制定了RFID标签的应用数据模型规则,定义了写入数据内容、数据格式和数据安全性三方面。再次,本文重点分析了RFID系统的应用架构,创建了基于RFID管理数据流的图书馆业务流程和基于RFID系统层、中间件层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层的三层体系架构图,并对整个系统应用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中间件及网络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最后,基于上述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理论研究,本文进行了实际应用模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RFID图书管理测试系统作为实际应用模型,分析了RFID系统的硬软件应用环境、RFID标签数据模型和应用模式,实现了相关功能并总结了操作流程,从实践角度研究了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RFID数据模型规则,其独特性主要在于以下四点:内容包括标签写入数据内容、数据编码格式和数据安全性,全面且应用性强。写入数据均为必备元素,满足实际业务需求。设置了写入排架地点元素,提高分拣机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在脱机状态下分拣机的正常工作。采用双AFI和应用类别元素项共同作为安防手段。提出了基于RFID数据流的图书馆业务流程,分析了RFID系统三层体系应用架构,包括RFID系统层、中间件层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层。理论结合实践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RFID图书管理测试系统作为实际应用模型,分析了RFID系统模型应用环境、数据模型、应用模式和相关功能应用操作流程,增加了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为后续全面应用工作奠定了基础。总之,本文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实证模型为例证,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他文献
概述了国外茚工业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茚的分离技术及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本论文基于MEMS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详述了非制冷红外微测辐射热计的原理、关键参数及研究现状,对器件结构及热敏材料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多孔硅(PS)技术的非制冷红外微
在科学界定居民储蓄率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局2012年修订的2000—2009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
图标是图形用户界面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用户与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各种软件、系统的重要交互方式。在图形用户界面中,图标设计与图标认知是互逆的过程,设计师将交互功能以一
对作物需水量、参照作物腾发量、作物系数、彭曼公式等概念进行了说明。简介了彭曼公式计算参照作物腾发量的方法。
在岩土工程中,当天然土层的强度较小时,加载速率过快可能会导致地基失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多级加载的方式来逐步提高地基强度,使地基在施加下一级更大的荷载时已固结到
<正>一、以预设为前提,提高生成的质量预设是在教学活动实施前,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预测或者假设,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展示了教师与作者思想的交流
本文提出了科研国际化的概念。论证了只有改革科学教育,加速人才培养,才是通向诺贝尔奖必由之路的观点。并且阐述了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意义,从而澄清了关于诺贝尔奖的一
医疗卫生服务是关系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我国的医药卫生保障体系无论从结构、功能与管理模式上看,在全球都有着自身显著的特色。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既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和区域分布的变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在未来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