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硬新闻语篇对比研究——从评价系统视角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y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英汉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并解释英汉硬新闻语篇如何实现交际功能。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硬新闻是对新闻事件的客观中立报道,但事实上,硬新闻语篇将多种人际意义隐藏在某种语类结构中从而达到其交际功能。本文研究目的如下: 1.建立英汉硬新闻语篇的语类模型。 2.确定英汉硬新闻语篇所用的不同评价资源。 3.揭示英汉硬新闻如何利用语类结构和评价资源来实现其交际功能。 4.提出英汉硬新闻语篇评价分析准则。 本研究以马丁的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分析语料是来自人民日报,美联社及其它新闻媒体的60篇硬新闻报道,其中中文30篇,英文30篇,内容是关于2003年中国大陆爆发的非典疫情和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除此之外,作者还对近百篇新闻报道进行数据分析以支持研究结论。本研究在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下对英汉语料从态度,介入,级差以及语类结构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互为补充。 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建立并确认环绕轨道模型为英汉硬新闻语篇的语类模型。硬新闻语篇可分为两大部分:开篇核心包括标题和导语;正文主体包括多个环绕“卫星”,其作用是对开篇核心中的信息进行评价,解释,补充或提供背景。 2.对比并总结英汉硬新闻语篇所用的不同评价资源。研究发现,在硬新闻语篇里,汉语记者可用的评价资源比英语记者少,英语新闻报道的观点和角度比汉语新闻报道更具多声性。 3.阐述并揭示硬新闻语篇的交际功能,即在新闻记者和部分读者间,构建一个针对社会秩序的共识,其中包括共同信念,愿望,假设和价值判断。而影响这一构建行为的意识形态被新闻记者通过语类结构策略和评价资源分布有效隐藏起来。 4.演绎并提出围绕“作者-语篇-读者”的评价分析准则。硬新闻语篇评价分析旨在揭示作者对语篇中提出或引用命题的态度(作者-语篇),读者对语篇中命题的反应(读者-语篇),作者如何构建自己和读者间的联盟关系(作者-读者)。 本研究理论意义在于促进汉语语篇分析发展,推动英汉新闻语言对比研究。其实际意义在于加深我们对硬新闻语言理解,使我们更好理解硬新闻语篇的社会交际功能。同时,作为英汉语篇对比研究,本文或许可以消除一些文化偏见,推动跨文化交流。
其他文献
话语标记在很多领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尤其是在阅读理解方面。然而,关于话语标记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特别是在二语听力方面。关于话语标记在二语听力方面
非裔美国作家詹姆士·鲍德温(1924-1987)的主要代表作《向苍天呼吁》(1953)是一个后殖民语境下非裔美国黑人的身份困惑和寻求的故事,作者借格兰姆斯一家为整个黑人民族寻求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