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生命哲学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儒佛道生命哲学进行了研究。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主干,共同成为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乃至中国学术所主要探讨或关注的重心问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即中国哲学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着重探讨有关宇宙客体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怀和思考生命存在自身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诸如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结构、生命的过程、生命的发展、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修养和境界等问题,广义上亦可称之为“生命哲学”。  生命的存在,尤其是人的存在,实际上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既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此三重生命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整的生命。然而儒佛道对人的三重生命的关注角度不竟相同。为详加分析起见,本文以生命哲学必然包含的生命实际存在与应然存在的两点为基准,细分为六个方面,即生成论、形神论、死亡论、价值论、修养论、超越论,来详加论述三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其中,生成论阐述的是生命的发源与由来,即“生从何来?”;形神论则是分析生命的哲学构成;死亡论表达了对生命之形亡的看法与态度;价值论,则规定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即“生当为何”;修养论阐明了怎样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即“如何为生”;超越论,则剖析了再次“重生”的可能,即“死应往何所”。一言以蔽之,如果说生成论、形神论、死亡论,是对生命“必然或实然”的理论预设;则价值论、修养论、超越论便是对生命“应然与自由”的现实展开。  在生命生成论上,儒家对生命现象坚持唯物的理解,认为生死转化,一气所为;道家主因道成气,气为生本;道教则主道气俱本,合体生物;佛教另辟蹊径,以缘起发论,倡因缘物成、虽成性空。在形神论上,儒家与道家看法趋同,认为形神相即,形亡神亦灭,大限所致;道教则主形神相须,互保以存;佛教则倡形可亡而神不灭,生死轮回以流转。故三教对于死亡的态度大相径庭:儒家与道家皆认为既然死无可免,前者若能做到事死如事生、存顺没宁,则死亦无憾,后者则主非以厚生以抗命,当以守真以傲世;道教则主死非大限,应仙化(形神俱化)以存;佛教则认为既然因缘无自性,生死轮回甚可畏,当以度脱苦海得菩提。实际上,对死的不同理论预设,皆是直面生命价值本身,是对当下生命何以自由与存续的希翼。对“人之何以为人”,儒家以仁义为标榜,闻而行之为修养方法,以达“三不朽”的道德永恒;道家则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抱朴守真、心斋坐忘为修养准则,以达“逍遥且自由”的心灵放飞;道教则以长生为祈盼,外以炼形、内以养神为方法,以达“道成肉身”的肉体永生;佛教则以“本心”觉为旨归,以止观并用、自悟利人为修行法则,以达“涅槃寂静”的自性解脱。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宋明理学,但是每位学者的研究“视角”都不相同,这使得学术界的研究得以多维度、多层面的发展和扩充。作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历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崇高精神追求,并作为行动的根本遵循.志愿服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育人内容、目标有着价值
境外媒体在奥运新闻传播中拥有国际化影响力优势,国家级媒体的舆论身份决定其在奥运新闻中的主导地位,专业性媒体的行业资源使其对奥运新闻的获得处于专业优势,电视的影像直
竺道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根据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独特理解,摒弃当时佛教(学)界固守经典拘泥于文字的学风,把毗昙学、般若学和涅槃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宣扬“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各个行业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并且还因此而产生了较多的新业态,而大智云物移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财税专业服务领域发生了变化,智能财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不断强大,社会中造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在给企业或者公司的发展带来影响时也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此对于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
我党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取得了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胜利,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转型期,多元化的思想给水管单位干部员工带来较大的冲击,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新的挑
弗雷格是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逻辑学家,1892年他发表了《论意义与指称》一文,详细谈论了《概念文字》提出的“同一”问题,也称弗雷格困惑。他通过对意义和指称
进入到新时代以来,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只有加强人才创新,才能增强社会发展内在驱动力.在教育改革进程当中,也认识到了全面型综合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努力将创新
论述了党校图书馆图书剔旧工作的必要性,党校图书馆图书剔旧工作是党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剔旧可以重新分配馆藏空间,丰富图书馆服务内容;剔旧图书可以提升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