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日到五月初二日,京城三易其主:明崇祯到大顺永昌,再到清顺治。与北方同时,从五月三日起,南方陆续出现以南京、福州、绍兴、广州、肇庆为中心的明室官僚士绅拥戴的政权。至顺治二年(1645),清兵进军江南。这段时间被称为明清交替、明清易代或明清鼎革。 仕途平平的苏州人冯梦龙,以编撰、刻书享誉江南。甲申国变时,冯梦龙已是古稀老人。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一路南下,亲历北方明清政权更迭引发的社会动荡,并充当着新闻记录者的角色,详细记录从北京方面传来的各种消息,包括邸报、塘报、告示、谣言,以及散播各处的“杂单”“杂文”,和江南地方的社会新闻,写成并出版《甲申纪事》等书,如实传达了当时紧张的社会政治状况,成为了江南地区人们获取关于明亡情报的重要信息文本源。 在资讯条件尚不够发达的传统中国,如何认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去探究身处巨变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接收、整合、处理密集信息的问题,就变得更有意义。在冯梦龙收集和记录的见闻中,不免有因个人政治观、历史观与感情好恶的不同而出现若干失实的记载,或因偏听、误信而留下错误的记录,也会有在口耳相传的传递过程中不甚精确的信息。但不可否认,信息在许多时候深刻影响着个人的情绪,反应出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情态。 同时,以《甲申纪事》等书中记录的信息为线索,对颁布、发布、流传、散播在江南地区的信息进行考察,可以从更多层面探讨冯梦龙搜集信息的途径,揭示出他对于时事的见解与政治观点,分析以冯梦龙为代表的江南士人和地方社会获得了哪些关于时局的认识与感受,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反馈情况。晚明江南地区的地方社会关系网络错综复杂,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不仅有当地的著姓望族、乡绅显宦,也有以社盟相结合的士人,以及横行乡里的“打行”等势力。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社会的每个层面,而消息和舆论的传播,就是能将其脉络和走向予以清晰勾勒的媒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