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首先简述了非除氧室温磷光的研究背景,重点介绍了环糊精诱导的非除氧室温磷光法的几种典型体系。然后简要介绍了手性识别的方法以及常用的手性选择剂。最后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在手性选择剂Y-环糊精的水溶液中,以溴代环己烷(BrCH)作为重原子微扰剂,辛可宁(CN)和辛可尼丁(CD)可以被诱导产生较强的室温磷光,其中CN的强度大约是CD的4倍。磷光衰减呈双指数形式,CN和CD的寿命分别为7.384和1.213ms,5.443和0.064 ms,差别为30.26%和180.4%,因此基于两者磷光强度及寿命的差别可以实现CN/CD对映体的手性识别。第三章:非除氧的α-环糊精(α-CD)水溶液中,加入1,2-二溴乙烷(1,2-DBE),樟脑醌(CQ)可以被诱导产生强的室温磷光。实验结果表明CQ、a-CD和1,2-DBE形成包结比为1:2:2的三元包结物。(R)-CQ和(S)-CQ的室温磷光都符合单指数衰减,寿命分别为(0.274±0.014)ms和(0.639±0.021)ms。由此可以利用时间分辨室温磷光实现CQ对映体的手性识别。另外,体系的磷光强度变化和对映体混合物中(R)-(S)-CQ两者的比例成一定的线性关系,从而可以定量对映体混合物的组成。一维、二维核磁数据表明,CQ从大口端、1,2-DBE从小口端分别进入环糊精的疏水空腔,从而形成稳定的三元包结物CQ/1,2-DBE/a-CD。第四章:在重原子微扰剂IBu存在下,β-环糊精可以诱导萘普生(Nap)产生较强的非除氧室温磷光。(R)-Naproxen的磷光强度要大于(S)-Naproxen,且体系的磷光强度变化和对映体混合物中(R)-(S)-Nap两者的比例成一定的线性关系,由此可以定量对映体混合物的组成。(R)-和(S)-Naproxen的磷光都符合单指数衰减,寿命分别为2.535±0.056 ms和1.798±0.076 ms,相差34.02%,由此可以实现二者的手性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