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稻耐盐基因的转化及鉴定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1-磷酸甘露醇脱氢酶(mtlD)基因和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转入早稻品种,以期培育出耐盐的转基因旱稻,解决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问题,同时带动旱稻的大面积推广.以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mtlD基因和BADH基因导入旱稻.对外源基因在早稻基因组中的整合和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在转化过程中,对影响转化的各个因素(外植体、筛选压、启动子等)作了进一步探讨,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高效的旱稻遗传转化体系.愈伤组织经两轮筛选后,挑取抗性愈伤组织进行预分化、分化,最后获得转mtlD基因植株122株,转BADH基因植株56株.对转基因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发现,PCR阳性株分别为91株和48株.对PCR阳性株进一步作杂交验证,结果绝大部分出现杂交信号,表明mtlD基因和BADH基因已经整合到了旱稻基因组中.选取PCR阳性株进行耐盐性实验,发现转基因植株能在0.75%NaCl的胁迫下正常生长,而在1.0%NaCl的胁迫下,除少数死亡外,大部分植株仍能存活,但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而未转化对照株在0.5%NaCl的胁迫下,10天后即全部死亡,可见在转入外源基因后,旱稻植株的耐盐性有了明显提高.
其他文献
当今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宣传思想工作显现出新趋势和新格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高校要认
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据三峡库区199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90%的悬浮物来自农田径流,氮、磷大部分来源于农田径流。三峡库区人口密集,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利用,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面源污染的控制关系到农业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流水区断面流速只有0.04m/s,比天然河道断面平均流速
本文在对籼稻恢复系褐飞虱及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对若干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遗传及机理,对白叶枯病抗性遗传以及农艺性状配合力作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