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1-磷酸甘露醇脱氢酶(mtlD)基因和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转入早稻品种,以期培育出耐盐的转基因旱稻,解决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问题,同时带动旱稻的大面积推广.以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mtlD基因和BADH基因导入旱稻.对外源基因在早稻基因组中的整合和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在转化过程中,对影响转化的各个因素(外植体、筛选压、启动子等)作了进一步探讨,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高效的旱稻遗传转化体系.愈伤组织经两轮筛选后,挑取抗性愈伤组织进行预分化、分化,最后获得转mtlD基因植株122株,转BADH基因植株56株.对转基因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发现,PCR阳性株分别为91株和48株.对PCR阳性株进一步作杂交验证,结果绝大部分出现杂交信号,表明mtlD基因和BADH基因已经整合到了旱稻基因组中.选取PCR阳性株进行耐盐性实验,发现转基因植株能在0.75%NaCl的胁迫下正常生长,而在1.0%NaCl的胁迫下,除少数死亡外,大部分植株仍能存活,但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而未转化对照株在0.5%NaCl的胁迫下,10天后即全部死亡,可见在转入外源基因后,旱稻植株的耐盐性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