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网络信贷的交易规模超过了10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57.36%。然而,在网络信贷业务迅猛增长的背后则暴露出了传统征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进而导致了近两年来P2P借贷、“现金贷”等网络信贷野蛮生长、乱象丛生。为了满足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对风险控制的需要,互联网征信应运而生。互联网征信业务对传统征信体系进行了有效补充,但其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时也对信息主体的金融隐私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侵犯了其基本金融隐私权利。因此,本文将以互联网征信中的金融隐私保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互联网征信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探析现有的征信模式以及立法规定,厘清在该体系中所存在的金融隐私保护问题,然后运用法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为中国完善金融隐私保护的法律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互联网征信中所存在的金融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于互联网征信机构与金融机构对信息的共享所引发的与金融隐私保护之间的冲突;二是互联网征信机构自身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与金融隐私保护产生的冲突。第二部分对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制度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征信体系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市场化征信模式与中央信贷征信模式的比较,进而探讨中国目前的征信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在法律规制方面则是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金融隐私保护的现状指出现有立法的不足之处。第三部分对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权的配置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产权理论的运用,本部分对金融隐私的财产权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金融隐私权的归属问题。研究表明最优的配置模式是由信息主体、征信机构和金融机构共享金融法隐私权。接着本文将该研究结果与互联网征信体系结合,探寻在该体系下金融隐私权共享的权利分配机制。第四部分提出了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完善路径。基于以上各章的分析,本部分从利益衡平和制度构建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中国金融隐私保护的建议。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可得,平衡互联网征信中各方主体的权益以及完善现有的金融隐私法律保护制度是解决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同时也是促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