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从成立之初起,就关注和重视民生。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党的民生思想逐渐成熟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工作重心也从农村转向了城市。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开始探索和实践做好民生工作的路径和方法。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中央的领导下,面对困难复杂的局面,仍然不断致力于改善上海市民的生活。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上海市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解放前受到压迫的工人阶级,其生活状况改善尤为明显。在种种有利民生的举措中,就包括了兴建工人新村,解决工人住房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在解放初正面临着严重的住房困难问题,工人阶级的住房困难尤为突出。为此,上海市委、市政府响应中央的号召,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从1951年开始,上海陆续兴建了一批工人新村。1951年,曹杨新村开工建设,这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在克服了资金、物资等诸多困难之后,工程建设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可供1002户居民居住的住宅社区。而这些住房全部分配给了工人居住。曹杨新村建成后,上海又开工建设了“二万户”工人新村。在全市的9个区块内共建成了可容纳2万户居民的住房。这些住房也同样被分配给了工人居住,是名副其实的“工人新村”。此后,上海又以这些工人新村为蓝本,建设了数十万户的工人新村和其他住房,尽可能地改善了上海市民的住房问题。通过建设工人新村,上海市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同时,随着配套设施的建设,居住在新村内的居民,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工人阶级感受到了强烈的翻身感,从而产生了对新政权的认同感。作为社会基础的工人阶级,有了当家作主的意识,加强了建设新上海、新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够有新的生活。而这对于新政权的稳固来说,尤为重要。通过研究上海工人新村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及其实践过程,从而证明这一时期党民生思想的正确性和民生工作的有效性。同时,通过这一研究,还可以从中总结出如何做好民生工作的经验,对于现实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