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浪潮融合的趋势。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和形势下,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意识到手机银行业务的战略性发展地位,将其作为线上渠道拓展和网络金融业务拓展的必争之地。对于手机银行业务综合发展潜力与能力的衡量指标,也从最初的功能比较,过渡到用户体量比较,进而到近两年将每家银行的手机银行活跃客户,即每个衡量时间阶段内,通过商业银行自有手机银行进行交易的活跃客户数作为测量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中国银行S分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支机构,其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形势、路径与规划部署,在一定程度上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网络金融与手机银行业务的缩影,具有深入研究与复制推广的价值;同时,S分行的手机银行客户体量与客户活跃度,位居中国银行辖属36家一级分行前列,无论从研究的普适性,以及样本数据的综合性来说,都具备研究代表性;另外,从中国银行S分行自身来说,分行秉承借助互联网金融实现线上渠道“弯道超车”的发展理念,将手机银行业务作为“天字一号”工程进行推广,摒弃以往粗放式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重点关注从“流量”向“质量”的转化,更加关注客户活跃使用情况,也一直加强对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分析。综合以上因素,研究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影响因素,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研究结果也具有代表性和复制性。本文以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为分析对象,深入研究影响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为客户属性,包括客户年龄结构、交易喜好、登录习惯、客群分类等。研究发现:年龄段在30-60岁的中青年客户群体,使用活跃度更为高频;有积极登录习惯的用户,交易频次更高;新开通手机银行用户,更愿意使用体验手机银行;转账汇款等小额交易需求更多的用户,更有高频使用习惯;与商业银行关系更为紧密的代发薪类客户群体,使用积极性也越高,其余客群次之。外部因素包括银行端的营销活动、客户触达、手机银行自身功能和权益配置等,研究发现:银行手机银行线上营销活动开展,能够吸引用户更加积极的使用手机银行;通过短信、登录提醒、外呼等渠道将手机银行功能与活动触达客户,能够提升客户使用活跃度;银行手机银行功能越完善,客户使用的频次越高;同时,当客户能够从手机银行渠道获得让利与优惠时,他们会更有使用手机银行的积极性。结合以上论文研究结果,本文总结归纳得出,中国银行S分行应该在推广手机银行业务,提升用户活跃度的过程中,注重以上内、外部因素影响,通过加大对手机银行线上业务的重视程度,完善自身功能服务,丰富手机银行使用场景,细分用户客群开展精准营销等方式,综合提升手机银行用户使用活跃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创新性运用大数据分析概念和分标签方法,对研究对象1100万用户数据开展多层面、多维度分析。本文运用大数据打标方法,对内生、外生因素与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关联度进行综合分析,使得所有研究结果均建立在大数据铺底数据的支撑基础上,具备真实性和可信性;二是对影响客户活跃度的内外因素开展综合研究,充分考量各种可能因素对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带来的影响,弥补了以往单因素研究分析的不足;三是首次引入客户的金融属性概念,创新研究对象分类方法。本文考虑商业银行金融属性特点,在对手机银行用户的细分中,首次使用了金融客群分类方法,将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划分出代发薪客群、信用卡客群、中高端客群等金融客群分组,将理论研究与商业银行金融实证紧密结合,使得研究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备参考性,弥补单纯从性别、年龄等角度对客户分类的不足;四是创新性提出提升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决策模型。用户活跃度提升模型,从影响用户活跃度的内生、外生因素综合考量,凝练得出精准营销、平台引流、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等对应的策略和措施,用以指导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及客户活跃度提升,对各类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用户活跃度提升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