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目的是把意向性放置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中讨论,通过考察表征意向论、解释主义意向论和行动哲学意向论,揭示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进路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意在阐明对意向性进行自然化有其缺点,我们或许可以在行动的基础上把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或者说,我们要把“自然主义”的含义从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意向性的讨论需要的不是狭义的“自然主义”而是开放的“自然主义”。
在上世纪中期,认知科学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心智哲学的一个传统问题——意向性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认知科学讨论的核心课题。意向性是心智指向或关于事物的属性。这是与认知科学的主题相吻合的,因为认知科学就是要考察行为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考察认知科学、心智哲学和意向性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指出意向性问题应该放在认知科学这个背景中进行研究。意向性讨论的焦点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认知科学由第一代走向第二代,由强调表征、符号的计算到强调主体的身体与情境认知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意向性问题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转变的?通过对表征意向论、解释主义意向论和行动哲学的意向论的仔细考察,可以看出意向性讨论的主题与认知科学的转向是一致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进路。它从强调主体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表征转变为强调主体与环境、背景相互作用的行动。心理状态和心理事件不仅仅是对外在表征的简单计算,还会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交换信息。背景是主体意向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在行动中全面地分析心智的意向性,通过智能体的行动把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
第一章从意向性问题的发展演变,我们知道意向性讨论的重点问题是心智与外部实在的关系。从语言哲学角度看,混淆意向性和内涵性是引起意向性问题争论不休的原因。通过讨论认知科学、心智哲学和意向性三者的关系,论证把意向性放置在认知科学背景中讨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知科学范式由物理符号系统假说对表征充满兴趣到情境认知对具身化的强调,心智哲学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思想基础,也检验了它的基本命题并为它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意向生是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对意向性进行认知科学的探讨。意向性问题不仅是心智哲学的问题,也是认知科学的问题,有必要在认知科学中加以讨论。第二章主要讨论了“表征意向论”。以福多的理论为代表,分别从意向实在论、个体主义及意向性的自然化几个方面,分析表征意向论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民众心理学是否是科学?意向内容与外部世界是什么关系?如何用物理的、非意向的术语来解释心智的意向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表征意向论”存在许多问题,它不能与心理学的自主性原则相调和,也不能解决“析取问题”,因而需要寻找别的途径来对这些问题加以解答。
第三章分析“解释主义的意向论”。首先讨论解释主义意向论对表征意向论的批判,并介绍丹尼特的温和实在论立场。这种意向立场理论站在解释者的立场来分析意向性,从而突出解释者在意向性分析中的重要地位,这样便可以对意向性采取合理的分析。解释主义的意向论带有工具主义色彩,它把解释与解释的事物混淆起来。
第四章考察“行动哲学的意向论”。首先从行动哲学意向论的基础——生物自然主义分析开始,指出意向性研究要与认知科学的其他问题如意识问题结合起来,明确意识、意向性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可以运用认知科学的成果对意向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行动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出自由的行动离不开自我,应该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分析意向性。进一步指出意向性离不开背景,背景是行动者意向性的必要条件,是行动的一部分。这样就论证了行动哲学意向论对意向性分析的合理性,也指出了第一代认知科学想第二代认知科学转变的哲学原因。
最后,指出仅仅对意向性进行自然科学式的自然化是不足的。虽然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在认知科学中研究意向性,但是对意向性仅仅做出自然科学的说明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可以吸取认知科学的成果研究意向性,可以在行动的基础上统一自然和社会,以此伸展意向性的“自然主义”含义,进而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