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一位与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夫齐名的现代英国小说家。他一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分别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别业》、《印度之行》和《莫瑞斯》。其中,前五部小说历来广受关注,众多学者从多种视角对其进行了解读。然而,由于对同性恋的披露,《莫瑞斯》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一直颇受冷遇,相关论文寥寥无几。为此,本文拟从性、性别、和阶级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结合酷儿理论分析《莫瑞斯》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反映的同性恋现象,揭示福斯特的人文主张,以获得对福斯特更加全面的评价,同时旨在帮助人们加深对同性恋这种社会和心理现象的理解,从而更加宽容地对待这类边缘群体。小说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的同性恋情及其追求个性解放并最终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揭示了福斯特人生中竭力遮掩的一面,同时也是其自身对同性恋长期艰难探索的总结。莫瑞斯和两个情人的同性恋情,以及他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反叛,都能体现出酷儿理论所倡导的反对社会两分结构,消除歧视和偏见的理想。在小说的结尾处,莫瑞斯和情人阿列克归隐绿林开始自由生活则体现了福斯特的乌托邦理想和酷儿理论的最终目标,即人们不再被性别和阶级束缚,从此自由地生活。本论文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福斯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题;《莫瑞斯》的文学地位、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整个论文的理论基础,综述了酷儿理论集中反对的两分法在性与性别方面的主张;探讨了酷儿理论产生的哲学、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以及酷儿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和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酷儿理论的角度分别对《莫瑞斯》中同性恋/异性恋二元对立、男/女性别二分对立,以及阶级对立进行解构;讨论了福斯特构建的乌托邦和人类理想,升华了论文的主旨:爱是可以超越性别和阶级的。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再次强调酷儿理论的主要理念与《莫瑞斯》的契合之处,充分说明小说《莫瑞斯》即是酷儿理论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