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法规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3年由教育部正式颁布。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标准》与传统生物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其发展性和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标准》的实施,是我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科学与否,关系到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的实施。然而,在《标准》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惑,通过反思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笔者对正式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标准》的近百篇文章和相关专著进行了仔细研读。发现多数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原则上都认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少数文章提到一些问题,但都是在操作层面上。有些教师则是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从总体上说,全国相当多的生物学教师掀起了学习、研究、实践《标准》的热潮。通过仔细研读《标准》、相关文件、期刊文章及专著等,结合自身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笔者发现,当前《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困惑和问题,主要归结为两个因素:其一、教师对《标准》的认识和把握不当;其二、《标准》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现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的界定或说明,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所列举的“行为动词”并非纯属行为动词;不同水平层次的“行为动词”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存在重叠和模糊性。为了保证生物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指导性文件的权威性,增强其可操作性,要删除“非行为动词”,开发列举新的行为动词;重新审核和认定“行为动词”的水平层次。以上两个因素的存在,将会障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步伐,进而会影响到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本研究采用文献考察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生物课程改革历程和现状等的基础上,以《标准》为切入点,笔者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相关术语的准确定位、《标准》颁布的背景和意义、《标准》主要内容的简要解读、对《标准》的质疑与反思”等方面,简要论述了相关术语的简要释义与比较,《标准》的制定背景和我国高中生物课改的历史流变,《标准》的主要内容浅析,对现行课程名称、《标准》中“行为动词”、“相关表述”、“教学案例”、“活动建议”等的质疑与反思,制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表现标准”的必要性等问题。通过探索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值得完善的地方,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展望,以期达到两个目的:其一,简要评析《标准》以帮助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其要求和理念;其二,仔细钻研《标准》,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质疑和相关建议,以期为《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为新课程实施尽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