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雷眼中的女人——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名利场》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小说《名利场》一直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刻画两位女性人物蓓基·夏泼和爱米丽亚·塞得利,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命运。透过这两个女人的悲欢离合,萨克雷关注的是金钱至上,具有阶层意识的男权社会中女人的地位和角色,抨击了提倡维多利亚婚姻家庭观的腐朽、虚伪的社会。 文章着重于通过文本分析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名利场》,探讨萨克雷在作品中对女性的态度问题。分析的着重点在两位女性人物蓓基和爱米丽亚身上。作者认为,萨克雷在刻画这两个人物中所表现出对女性的同情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不谋而合,因为他们俩都对女性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真实地描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因此本研究将以波伏娃的理论为依据。 在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观照下,文章作者认为正是出于对女性的同情促使萨克雷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叛逆者蓓基这一女性形象以及她的陪衬“家中的天使”爱米丽亚。通过分析作者以为,萨克雷对女性的同情一方面源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及其与女性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女人的生存状况以及社会对女人的偏见和歧视也引起了他对女性的同情。作者论证了萨克雷对两位女性人物的同情不仅表现在他对她们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上,而且表现在对她们各自性格特点的肯定和否定上。萨克雷肯定了蓓基敢于向维多利亚习俗挑战,她的自我意识,勇气和胆量,独立自主、沉着冷静以及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同时否定了爱米丽亚的软弱、柔顺、无用和寄生习性。通过文本分析和解读,作者得出结论:萨克雷对蓓基的态度主要是同情赞赏的,尽管他并不赞同她的某些做法,对爱米丽亚的同情和否定同样显而易见,虽然他不赞同她的某些性格特点。 然而,作者还注意到,尽管在《名利场》中表现出对女性的同情,但作为一个传统的男性作家,由于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萨克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然遵从固守着维多利亚的传统和习俗。这就是为什么他对蓓基究竟无辜还是有罪这一关键问题模棱两可,同时却宽恕原谅毫无生气活力却懂得爱的爱米丽亚的原因。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包括萨克雷的生平和艺术,《名利场》的主题及故事梗概,有关《名利场》的文学评论,对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简单回顾以及此文的目的;第二部分探讨萨克雷对女性普遍持同情态度的渊源;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两位女性人物—维多利亚的“女冒险家”蓓基和她的陪衬,维多利亚“家中的天使”爱米丽亚;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高层领导人互访愈发频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外宣翻译,尤其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要
西奥多·德莱塞,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社会小说家,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正是这位作家,一扫美国小说羞涩斯
现存《红楼梦》英译研究多以杨译、霍译为研究对象,有关邦译、乔译的研究寥寥可数。乔译DreamofRedChamber的译者H.BencraftJoly溘然离世,只留下56回的译文。该译本是完全按照
翻译是言说国家故事、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前人关于欧美文学里中国形象的建构著述颇丰,但却忽略了翻译这一媒介对于西方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起到的关键作用。自19世纪中
荒岛这一文学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托马斯·摩尔,后来的莎士比亚,丹尼尔·笛福,威廉·戈尔丁等等历代作家都曾对这一文学意象做出过不同的演绎。于时空的局限,不同时代的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传统世界观和思想价值。它以优美的线条和考究的布局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本文综合了实证探索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书法基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