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长期生存率与肿瘤大小、浸润程度和腋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浸润和转移是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结果,其中包括基底膜降解、基质渗透以及肿瘤细胞进出血管和对靶组织的侵袭破坏。所有这些都要求由蛋白水解酶介导的基底膜组成成分和细胞外基质大分子的重塑。CD147又称为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可通过成纤维细胞刺激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肿瘤的浸润与转移。Liotta提出的肿瘤浸润的三步学说:粘附、降解、移动。CD147分子涉及了每一步,因此,其在肿瘤转移研究方面倍受关注。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MMPs)中的MMP-9属于明胶酶类,在体内以酶原形式分泌,在各种因子的激活下,降解Ⅳ、Ⅴ、Ⅶ、Ⅹ型胶原及明胶蛋白,因此与肿瘤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p-ERK(phosphor-ERK),即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是ERK的活化形式。ERK信号途径可被许多生长因子、细胞素及激素和介导有丝分裂、分化的信号所激活,发生磷酸化而活化,进而调节细胞周期并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并能抵制细胞调亡。因此,ERK信号转导途经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RK磷酸化后即转入细胞核并通过转录调节引发多种癌基因的相继激活,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并与肿瘤成瘤、转移密切相关。 相关研究表明,CD147作为MMPs的诱导因子,可通过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包括4个成员ERK、P38、JNK/SAPK、BMK)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MMPs,在乳腺癌中CD147蛋白与MAPK途径分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 【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MMP-9及其诱导因子CD147和p-ERK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指标以探讨CD147与MMP-9和p-ERK在乳腺癌表达中的相关性,以及与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材料】乳腺癌组织蜡块96例来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为1992年1月~2000年12月间外科手术标本,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每例均有详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