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bO2掺杂电催化联合生物法处理附子废水实验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子是一种名贵中药,附子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具有典型的中药废水特性,即:成分复杂,含有一些抑制生物活性的难降解有机物,含盐量较高,传统方法很难较为经济的对其进行处理。中药废水不经处理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极大的环境危害。寻求一种经济有效地处理中药废水的新方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环境效益。电催化技术反应过程中可操控性强,且在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同时还兼顾去除氯离子,应用前景广泛。制备具有优良性质的阳极是电催化法的关键所在。本课题主要通过制备新型的钛基二氧化铅掺杂电极进行电催化,并结合SBR生物降解形成Ti/PbO2+SBR处理附子废水的联合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制备了几种不同的新型钛基二氧化铅掺杂电极,并通过表面特征分析和降解试验研究筛选出了最佳的掺杂配方。结果表明,混合掺杂2mmol/L的铜和2mmol/L的铋所制得的电极电催化效果最佳。   (2)使用铜铋混合掺杂的电极对附子废水进行了电催化试验。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电催化对废水中COD和氯离子这两个污染物指标的去除,以确定最佳的电催化试验参数。结果表明,在最佳电催化条件下(pH值为6,电流密度为30m.A/cm2,板间距1.5cm,电解时间180min)电催化对附子废水中的COD去除率可以达到65%以上,对氯离子的去除亦可达到47%以上,电催化后的氯离子含量由15g/t,降低到7g~8g/L|之间,达到微生物可以利用的范围;电催化后废水的B/C值由0.1左右提升到了0.35以上,废水可生化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电催化对废水中的氮磷也有一定的去除左右,脱氮除磷的效率可以达到70%以上。电催化后废水中的总氮含量已经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二级标准。   (3)SBR生化处理过程中对微生物进行了驯化,并将生化处理中应用接种驯化后的污泥和不接种污泥进行了对比。接种污泥在处理效果和稳定性方面均好于未接种污泥。接种污泥经过3天的水力停留时间可以将废水中的COD降解到250mg/L左右,总磷降解到0.93mg/L,达到二级标准,总氮降解到13.69mg/L可以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4)通过深入电催化研究发现,电催化效果除了与控制的反应因素相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极板的析氧电位和废水浓度。   (5)通过紫外可见吸光度的分析和GC-MS物质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废水在处理各个阶段的变化。电催化后能将废水中的一些大分子物质有效降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但是最终废水中仍然有1,2-苯二甲酸和一些含氯有机物的存在,对于这些特别难降解物质的去除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首个布克奖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自问世以来广受关注.有别于研究者们多以后殖民视角为主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进行阐释,论文借用儒家文化
随着海运事业的蓬勃发展,船舶压载水在世界范围内移动的量逐年增加,由船舶压载水所带来的生物入侵及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有效治理船舶压载水的技术已经成为
IMF发行债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7月1日通过了发行债券框架方案,这是IMF首次对外发行债券。根据框架方案,IMF发行的债券为5年期,将以IMF特别提款权计价,债券利息
环境质量基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依据,而我国是一个“只有环境质量标准,而没有环境质量基准”的国家。我国的水环境基准研究刚刚起步,当前的水环境标准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2005-2012年对伏脆蜜枣花果期的管理技术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加强肥水管理、适时环剥、搞好花果期修剪和花期放蜂等促花、保果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的效果。
高介电常数介质(高k介质)器件,材料缺陷密度高、分布复杂,导致性能退化和可靠性降低等,因此,高k介质缺陷及其表征方法研究引起重视。由于常规缺陷表征方法,如电容—电压法(Ca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行业,做好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工作,有助于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保障城市
第八届中国盆景展已经在美丽的安康落下帷幕,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盆景盛宴。中国盆景展首次走进西部,我们也一睹了西部盆景之风采。西部盆景虽还嫌稚嫩,但其发展势头已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乡村治理要达到有效目标,就是要通过“治理”实现乡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村民需求的有效满足、乡村秩序的有效维系,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得到有效增进.在乡村振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