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三年苏联对德政策研究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310474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到同年7月苏共中央“七月会议”结束这一时期苏联对德政策演变的原因、背景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尝试运用效益分析法对该时期苏联对德政策的得失做出评价。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战后德国问题的由来以及从二战结束到斯大林逝世这一阶段苏联对德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总体概述。从二战结束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苏联对德政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后到1949年两个德国成立,苏联主张建立全德中央政府,把德国改造成一个统一的民主的爱好和平的国家,反对分裂德国。第二阶段从两个德国成立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对德政策的重点转为力图恢复两个德国为统一、中立的国家。不同的路线反应出苏联自身实力的演变和大国关系互动的轨迹。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从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到同年7月苏共中央“七月会议”结束苏联对德政策演变的过程。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的对德政策开始了有限的调整,这一过程贯穿于斯大林之后苏共党内的权力斗争,而权力斗争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苏联对德政策的取向。从表面上看,苏联仍赞成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中立化的政策,而实际上,苏联更加强化了对于民主德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支持,强调两德统一必须以“西方和联邦德国承认民主德国为前提\“从实质上改变了二战以后先后奉行的统一和中立政策,开始转向促使东西方相互承认两个德国的新政策。 第三部分,尝试运用效益分析法对这一时期苏联对德政策的利益得失做出评价。本文认为,总体而言,1953年苏联对德政策是失败的。原因在于,其对德政策的四大目标:苏联的安全利益、苏联的经济利益、苏联的政治利益和苏联的革命利益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和错位;苏联对自己“盟友”的支持“甚至超出了当年斯大林认为合理的程度”。“虽然苏联成功地维持了与东德的特殊关系,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但是这种成功是以苏联经济利益的超额透支为代价的,因此根据效益分析法分析,这项政策目标的满足度是很低的。换言之,其国家利益没有得到合乎成本的实现。由于苏联体制的内在原因以及国与国关系互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冷战的格局进一步深化,两德分裂的局面得以凝固,迫使苏联为对抗付出了更为沉重的代价,这一教训是深重而沉痛的。
其他文献
<正>人物简介王运淼,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物理教师、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物理教师
编辑同志:黑龙江省方正县煤矿是一家国有企业,多年来一直是按承包方式经营。经营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无视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在地下单巷挖掘一条600多米沿长采煤巷道。在无通风保障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本刊编辑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的,经作者审定并同意在本刊刊登。
陈其钢是我国著名的旅法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师从音乐大师梅西安,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原创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体裁多样,涉及室内乐、协奏曲等多个领域,
以"大五人格"的特征描绘来观照屈原的人格特质,屈原在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认真性上应属于高分者的典型表现,宜人性上表现并不突出甚至偏低.在强烈的政治挫败感中,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出现“繁冗”型和“精细”型两种常见的“非正常”形态。初中化学课堂应该回归简约,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使学生素质得到充分的可持续发
吉林石化公司27.4万吨/年LLDPE(低密度聚乙烯)装置DCS升级改造,将原有进口DCS改为国产ECS-700系统,投用后经检测,完全达到设计的技术规范要求,实现了用“中国大脑”控制“中国
近日,金冲及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一书已由生活&#183;读书&#183;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文章是作者多年中陆续写成的,现在围绕中国共产党面对重要历史关头时如何抉择
目的:研究源于同一植株不同生长期陈皮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测定;GC-MS数据分析与AMDIS软件进行解析。结果:4批陈皮共定性、定量7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