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可细胞内增殖的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李斯特菌病,致死率达到20~30%,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四大食源性病原菌之一。本论文主要从华南四省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调查出发,研究其遗传多样性、血清型、耐药性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等表型和遗传型特征,并对金针菇生产厂进行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溯源,在此基础上研究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华南四省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为6.33%,但MPN值均小于10MPN/g,奶制品没有检出;在相似系数为80%时,ERIC-PCR和RAPD技术可将37株分离株分别分为7簇,7簇和4簇。约83.8%(31/37)的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对15种抗生素敏感,仅有一株分离株出现多药耐药性,且其分离株主要为谱系II.1型(主要为血清型4b),97.3%携带感染相关的毒力基因,存在引起消费者感染李斯特菌病的潜在风险,因此即食食品有可能是致病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潜在传播载体,国家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关法规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在即食食品中的污染,提高即食食品微生物安全水平。2、华南四省市售生鲜食品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为21.7%,其中86%的阳性样品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量处于100MPN/g以下,分离株主要以谱系型I.1(1/2a-3a)和谱系型II.2(1/2b-3b-7)占据优势,分别占42.4%和26.0%,而谱系I.2、II.1和III型则分别占18.1%、7.3%和6.2%。有趣的是,源于金针菇样品的分离株仅为谱系I.1和II.2型,且具有高度相似的遗传背景,而谱系III型主要分离自水产品样品中,可能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携带九个毒力基因的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比例为84.7%,对消费者存在潜在的致病性;177株菌株共有42种抗生素耐药谱,其中59.9%(106/177)对15种抗生素敏感,约28.2%(50/177)具有多药耐药性,其中5株能耐受10种以上的抗生素,菌分离自禽畜类样品,耐药性情况严重;利用ERIC-PCR和RAPD分析单增李斯特菌遗传多样性,分辨力分别达到0.960和0.972。3、对金针菇生产企业进行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溯源分析发现,生产过程仅污染谱系I.1和II.2型的单增李斯特菌,经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发现金针菇生产厂从原料到终端包装产品(接种阶段除外)的各个环节均存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搔菌机械刀头可能是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主要源头,有必要在关键控制点给予严格的消毒措施以避免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终端产品。4、单增李斯特菌798-1WT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采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798-1WT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共获得1311Mb大小的原始数据,平均测序深度为435×。使用Velvet软件对测序产生的reads序列进行拼接和组装得到62个Contigs和26个Scaffolds,组装得到798-1WT菌株的基因组草图。单增李斯特菌798-1WT基因组全长3,013,905bp,G+C含量37.5%,共编码3055个蛋白、65个tRNA和18个rRNA操纵子。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在comK基因位置有一段约40kb大小的前噬菌体DNA插入片段缺失,同时以英诺克李斯特菌和威尔氏李斯特菌具有一定同源性的DNA序列取代,可能跟李斯特菌属的进化有关;luxS(lmo1288)基因下游序列与EGD-e的下游基因lmo1289不是同源序列,为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uxS缺失株奠定了基础。5、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研究。与野生株相比,agrD和luxS基因缺失株的生长未受到基因缺失的影响,其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和鞭毛形成在25℃和37℃下培养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培养120h后,agrD基因缺失导致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ΔluxS突变株的生物形成能力增强,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ΔagrDΔluxS双突变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agrD基因可能在生物膜形成中起着正调控作用,而luxS基因则扮演负调控的角色。与野生株相比,单基因缺失株抗H2O2的胁迫能力均下降,在12.5μmol H2O2剂量下,ΔagrD缺失株抗H2O2胁迫能力显著下降(p<0.05);ΔluxS缺失株在25μmol H2O2剂量下表现出抗H2O2胁迫能力显著下降(p<0.05);但是ΔagrDΔluxS双缺失株抗H2O2胁迫能力未发生变化。综上所述,我们首次系统调查了华南四省即食食品和生鲜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并且全面分析其表型和遗传型特征,为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识别提供了数据基础。在国内外首次对金针菇生产厂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进行溯源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为防控单增李斯特菌持续污染食品生产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