鱚科几种鱼类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77287728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属于鲈型目(Perciforms)的6种鱚科(Sillaginidae)鱼类为研究对象,包括银鱚(Sillago bassensis)、斑鱚(Sillago aeolus)、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多鳞鱚(Sillago sihama)、小鳞鱚(Sillago parvisquamis)及中国鱚(Sillago sinaca),利用形态学测定(包括耳石形态描述)和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对其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及种内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鱚科鱼类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种间的形态学比较,本文填补了鱚科鱼类遗传学研究的空白,同时为今后资源的管理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的6种鱚科鱼类,其中中国鱚(Sillago sinaca)为新发现种。样品采集中于东营、青岛及温州3个地点的河口及近海发现了该新种。形态学上,该种与小鳞鱚(Sillago parvisquamis)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一背鳍鳍条数、脊椎骨数等。通过遗传学研究发现,该种与鱚属(Sillago)的小鳞鱚(Sillago parvisquamis)亲缘关系最接近,因此将其归为鱚属。因其首次发现于中国的内海(渤海、黄海、东海),因此将其命名为中国鱚。本文采用传统形态度量法与框架法两种方法对鱼体进行测量,结合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几种鱚科鱼类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可数特征上各种间均有较大重叠,某些可数特征不适合种类鉴定;聚类分析显示,各种间可以完全区分,但是其拓扑结构与其他学者的结果稍有区别;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分中,贡献率较大的形态指标全部都与鱼体高度有关;主成分分析的散点图显示,每个种类各自能够形成相对集中的组。同时对6种鱚科鱼类的耳石形态进行了描述,其中中国鱚及小鳞鱚的耳石与其他种类的差异最大。对4个地理群体的少鳞嬉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可数特征上各群体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地理群体散点图均无法独立成群;判别分析结果相似,4群体中均存在误判的个体,判别准确率不高。中国鱚群体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其3个地理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集中于头部和体中部的几个可量特征,如吻长、体高等。利用线粒体16S rRNA、COI及Cyt b片段,对6种鱚科鱼类线粒体序列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各片段种间差异均十分明显;其系统发育树显示,银鱚分化最早,其后依次为斑鱚、少鳞鱚、多鳞鱚、小鳞鱚,中国鱚的分化时间最晚;种间遗传距离最小的为小鳞鱚与中国鱚,最大的是多鳞鱚与银鱚;由Cyt b基因片段计算6种鱚科鱼类分化事件发生于845~1425万年前,成种事件发生于中新世(Miocene)。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分别对7个地理群体的少鳞鱚及3个地理群体的中国鱚进行了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7个地理群体的少鳞鱚单倍型多样度均较高,没有明显遗传结构,多数群体间分化不明显;3个地理群体的中国鱚也没有显著遗传结构,地理群体间分化较为明显。
其他文献
脂肪酸是鱼类膳食的必需成分,它们是与鱼体生长和发育有关的激素的前体。脂肪酸是鱼类膳食的必需成分,它们是与鱼体生长和发育有关的激素的前体。此外,高水平的膳食脂肪可能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