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典的生成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GOUSIY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典指的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但并非所有引用的古代故事都能称为事典。事典首先要具备故事性,这是区别语典的最大特征。其次事典的典面①需足够的凝练,这是典源发展为事典的必需条件之一。最后事典还需具备一定的熟知性,事典是在逐渐为人熟知的过程中生成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事典的生成进行分析探究。第一,本文选取《文选》②作为探讨事典生成的标本,并对其进行了事典施用的调查分析。首先是对唐前事典施用的时段分布的分析,分为晚周、两汉、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段探究,分析了事典的生成在这三个时段的发展和变化。其次是对唐前事典施用的文体分布的分析,分为赋体、散文、骈文、诗歌四种文体进行探究,事典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有较大差别。最后是对唐前事典施用的典源分布的分析,从史传文学和诸子散文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二,本文对事典生成的演进理路进行了一番探究,分为晚周用事之物类相从、两汉用事之义类相聚和六朝用事之心物交感三个方面。事典在晚周时期同类相感原理影响下,以物类相从为思维方式,寻求到发生及发展的理据。两汉时期,事典在气类相感原理的影响下,形成了义类相聚的特性,即多个同类事典聚集形成一个表义单元。而魏晋之后,形成了物类相感原理,该原理所产生的物性自得、心物交感机制对事典的最终生成产生了质的推进。总之,事典乃是随着同类相感、气类相感和物类相感三个原理不断递进而逐渐生成的。第三,事典的生成具有三个基本形态特征,即熟知性、凝练性和灵活性。事典是在多次被人使用的过程中生成的,因此事典在生成的过程及生成之后都具备了一定的熟知性。而事典从其典源发展至事典,形成典故词语③,还需经过一定的凝练、浓缩,因此又具备一定的凝练性。事典的灵活性表现于事典生成的整个过程,一典多源及一源多典的现象展现了事典生成过程的灵活性,而事典生成后的运用技巧也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事典的生成有着重大的文学史意义,它的研究不单揭示了事典的演化特点及规律,还为文学史上诸如诗歌演进史、小说演进史等具有互通之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的构建增添一砖一瓦。
其他文献
指出日常学术指导是我国文科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薄弱链环,学术指导无抓手、低密度、浅层性、单向性是其集中体现,认为构建师生协同共生体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有效出路.分析了研
本文对复合词结构中的词素类与合成词类的关系以及复合词结构中的词素序等问题作了探讨。文中认为,复合词结构中有一定的语法属性,复合词结构中有许多语法规律尚需深入探讨。
<正>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养
会议
中学阶段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选择、文献检索发现问题,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日常生活中发现的
脑电信号包含大量的生理与病理信息,但其存在记录伪差、易受自发脑电及外界干扰等缺点,对脑电信号的特征性提取及分析是其研究的关键。随着各种脑电图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
走进童话的世界,我们常常会邂逅美丽的公主和英俊的王子,接触恶毒的后母和可怜的继女、聪慧的国王与狡诈的大臣、仁爱的父亲和善良的子女……他们是童话世界里的主人公,同时
本文结合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总结反思了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中,如何对选题过程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
中晚唐时期书僧辈出,名声较大的有怀素、亚栖、高闲、辩光、贯休、齐己等等,他们以善草书者居多,并在中晚唐掀起一股草书潮。同时,在唐代诗歌创作盛行的风气之中,大部分书僧
1920年海原大地震给当时的甘肃地区,特别是陇东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地震对人口、经济发展打击沉重,造成地区人口和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经济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乡村经
梁启超以其恢宏博大的创作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清末民初中国舆论界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就其学术文化方面而言,他广收博取,文学、史学、哲学等齐头并进,新论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