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早在十九世纪就全面考察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科学分析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前进方向。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却涌现出诸多人的困境与危机。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还是否有效?社会历史发展究竟将走向何方?人类又应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解答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以往我们侧重于从客体的视角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当我们面向人本身,力图解决人的困惑的时候,就不能不去探索在主体视角下社会历史发展所呈现出的趋势。纵观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史,纵然伴随着苦难、迷失与挣扎,但历史之势浩浩荡荡,人的生存愈益得到保障,人的发展愈益得到彰显,社会历史愈益成为人的社会历史,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人不断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道化”过程。从客体视角对客观规律的考察与从主体视角对人道化趋势的分析,从两个视角共同构成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道观,通过构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分析框架,对主体视角下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行理论廓清与历史梳理,在“人道化”趋势的视域中,审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探索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之路。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首先构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分析框架。明确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在人之外,而正是人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合目的以合规律为基础,人的发展是逐步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将愈加呈现主体性提升的人道化的趋势。在人道化趋势的视域下,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日益凸显,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人的主体能力增强、人的主体地位确立,社会历史发展愈益凸显主体需要、主体目的、主体发展,这一趋势正是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本质表现。全文对人道化趋势的分析基于本质:主体——客体——实践;层次:个体——群体——类;状态:应然——必然——实然这三组基本范畴具体展开。在理论框架与基本范畴确立后,还需在理论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人道化趋势进行一般分析。明确人道化趋势的生成机制,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实践是人道化趋势的根本动力,人类物种求生存谋发展的种族利益是人道化趋势不断生成、不被逆转的根本保证,人的解放则是人道化趋势的实现途径。人道化趋势蕴含了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自主性、趋势的生成性以及评价性的特征。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人道化趋势展开表现为主客体的双向优化,个体、群体和类的同一化以及应然实然化。立足于唯物史观,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社会历史发展的人道化趋势与以往相关概念的理论边界。在本质分析的层面,人道化趋势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实践是其形成的动力,区别于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历史目的论。在层次分析的层面,人道化趋势是个体、群体和类三者的统一,而非部分个体、个别群体或抽象类整体的人道化,区别于个人主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在状态分析的层面,人道化趋势是应然理想、必然规律与实然状态的统一,而非抽象的人道主义历史观,也区别于否认规律和趋势的历史非决定论以及种种非人道和反人道的现象。追溯在“神道”、“王道”与“物道”遮蔽下走向“人道”趋势的历史进程,以本质、层次、状态三个层面划分历史节点,剖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人道化进程的四大阶段。古代社会是人道化趋势的萌芽阶段,古代人的主体意识尚未清晰,群体性的生存占据主导,仍处于绝对必然性的束缚之下。近代社会是人道化趋势的兴起阶段,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个体从群体中分化出来,并开始追求理想社会的应然状态。现代社会的人道化趋势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阶段,主体已然独立但迷失于对物的依赖,个体、群体和类出现分裂,实然与应然的冲突显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道化趋势的真正跃迁,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体、群体与类的和谐统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理论框架构建、理论分析、概念厘清与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最后以人道化趋势对我国的社会现实进行观照。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在人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深入贯彻,个体、群体和整体的发展协同推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应然不断走向实然。强化社会历史发展的人道化趋势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切实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体利益的有力保证,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面向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将会更加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从个体到整体的人权保障制度,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人道化从应然走向实然。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更照亮未来。社会历史发展的人道化趋势研究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愈加生动、美好、进步的历史图景。社会历史的发展需不断顺势而为,以顺革逆,乘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