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PowerPoint材料的呈现位置以及实验和游戏中实体辅助教具的摆放位置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与空间一致性的概念相类似,刺激和反应的空间位置的一致与不一致会影响加工速度。客体一致性效应,即客体Simon效应,是一种特殊的空间一致性效应,指的是当可抓握客体手柄与反应位置或反应手一致比不一致时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的现象。Tucker和Ellis(1998)最早在研究中发现客体一致性效应,并将产生的一致性效应归因于手柄的功能可见性,即被试在看到可抓握客体时,自动激活用对应手抓握客体手柄的倾向,当自动激活的反应手和反应实际要求的手一致时,反应更快。除了功能可见性,空间位置编码假说也能解释该效应,该假说认为客体一致性效应的产生与刺激不对称手柄的位置有关,手柄位置自动激活了与其同侧位置的反应,导致客体一致性效应的产生(Cho&Proctor,2010)。客体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功能可见性假说还是空间位置编码假说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客体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刺激材料是煎锅刺激的剪影和图片。实验1煎锅基于整体位置呈现在屏幕中央,实验任务是能激活被试抓握手柄倾向的正立倒立方向判断任务(Saccone,Churches,&Nicholls,2016),被试双手进行反应,考察在无显著空间位置编码的情况下煎锅剪影和图片是否会出现客体一致性效应;实验2煎锅底部位于屏幕中央,手柄的左右位置倾向更加显著,考察在有显著空间编码时剪影和图片是否会出现客体一致性效应;实验3双手交叉放置进行反应,即左手按右侧键,右手按左侧键,从而分离反应位置和反应手,进而使得空间位置编码假说和功能可见性对客体一致性效应有不同方向的作用,探讨在两种假说作用相反时一致性效应的方向与哪一个假说更为相符,最终拟澄清客体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实验1当刺激不存在显著的左右位置信息时,剪影刺激出现了客体一致性效应,图片刺激没有出现;实验2当刺激空间位置信息更为显著时,剪影刺激和图片刺激都出现了客体一致性效应且大小相似,实验1和实验2的反应时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对剪影刺激来说,实验2的一致性效应量显著大于实验1,图片刺激也是如此。实验3双手交叉放置进行反应,剪影和图片刺激都出现了手柄位置和反应位置之间的一致性效应,而不是手柄朝向与反应手之间的一致性效应,实验2和实验3的反应时联合分析结果发现对剪影和图片刺激来说实验3的一致性效应量都显著小于实验2。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得出结论:不管是客体剪影还是图片,空间位置编码假说对客体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功能可见性假说的作用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