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理论的态度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的人际意义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理论是一个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起来的相对完整的系统。该理论是由悉尼大学的马丁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创出来的。这个系统包括三个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并且这三个次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次系统。态度系统包括情感、判断以及鉴赏;介入是用来衡量说话人/作者的声音和语篇中各种命题和主张的关系;级差是一系列价值,指的是说话人借此把人际印象以及他们的言语的容量分级(提高或降低)或说话人借此把其语义类型的焦点变模糊或者清晰。评价理论己被运用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分析,并且评价理论被证明可行且操作性比较强。通过分析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评价资源,发现各种评价资源均存在。因此,运用评价理论分析这部小说是可完成的。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最著名以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一生中共创作出19部小说和75部小小说。福克纳于1929年发表的名著《喧哗与骚动》被公认为是最有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的作品,同时也是福克纳本人最花心血最多以及最喜爱的作品。这部经典的小说通过描述康普生家族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的衰落,从而揭露了美国南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败落。以往对这部作品《喧哗与骚动》的解读主要是围绕该小说的主人公,文体特征,女性主义,心理分析以及叙事技巧等,但却忽略了该小说中词汇及语法层面所隐含的人际意义。因此,本论文将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分析小说人物话语中的人际意义,从而揭示作者对美国南方的立场和态度。  总体来讲,该论文将结合评价理论的态度角度作为理论框架,分析人物和环境的评价资源所体现的人际意义,以此来揭示福克纳对于美国南方的复杂情憬——对美国南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顽疾表示痛恨和对南方社会寄予希望,希望人性之美重新洒满人间。
其他文献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与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齐名的女作家。《南方与北方》是其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有关社会问题和工业题材的作品。这部小说真实的
本文通过分析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早年的家庭生活,成长后的求学经历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思潮对这位唯美主义者性格的影响,来探讨王尔德成年后深陷在种种矛盾中不能自
美国当代作家考麦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沿袭了中世纪梦幻传统,在2006年他创作的小说《路》中,他再次使用这个传统的叙述手法。麦卡锡运用中世纪梦境的叙事结构和后启示
通过在含正交结构氟化钇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中共掺Er/Tm/Yb或Ho/Tm/Yb稀土离子,在976nm激光激发下,可以获得明亮的室温上转换白光发射,其色度坐标与标准的等能白光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