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托妮·莫里森发表了她的第七部小说《天堂》,这部小说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的首部作品。从空间上来说,小说将焦点聚焦在一个纯黑人小镇鲁比和一个天主教女修道院上;从时间上来说,全部故事情节跨度近二百年。作者采用意识流式非线性的写作手法,将时空巧妙结合,不断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勾勒出鲁比镇和修道院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主要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了《天堂》中主要的人物、情节、场景、意象和象征。本文共分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作家、作品、原型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小说主要人物、情节、场景和意象的圣经原型,从这些原型中归纳出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下,作品人物所具有的典型的美国性特征;第三章分析了小说三种典型的事物的象征性原型,如宗教象征性原型、精神象征性原型和空间象征性原型,从这些原型中归纳出小说人物,尤其是鲁比镇居民在集体无意识层次上根深蒂固的黑人民族性;第四章总结了前面章节所分析的圣经原型和象征性原型,并从小说人物的双重性特征中归纳出其背后的一个共性—那就是作者莫里森意图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非裔美国人的双重性—美国性和黑人民族性,及其所带来的困境,以及走出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