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心理剧的干预对学龄初期儿童课堂学业自立行为的影响和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量表-课堂学业自立行为分量表》对湖南省某小学二年级某班35名学龄初期儿童的课堂学业自立水平进行测量,把量表得分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以下的儿童作为低分组,低分组儿童共9名,其中有1名为多动症儿童,因此将其排除。再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二分测验简版》对8名儿童进行筛查以排除智力因素对其课堂学业自立的影响,再结合教师推荐和研究者观察,最终选取该班课堂学业自立水平相对较低的4名儿童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单个被试实验设计对4名个案儿童进行心理剧的干预。干预采用A-B基线实验设计,综合测量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以心理剧为自变量,学龄初期儿童课堂学业自立水平为因变量,自变量指标包含定量数据和定性报告两部分,其中定量数据包含个案儿童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量表-课堂学业自立行为分量表》中的量表得分和研究者采用《小学生学业自立行为观测表》观测到个案儿童出现课堂学业自立行为频次的记录,定性报告包含知情人报告和研究者观察。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4周为基线期,用以了解个案儿童课堂学业自立行为的基线水平,主要是研究者采用《小学生学业自立行为观测表》对个案儿童在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的课堂学业自立行为进行观测并收集教师对个案儿童评价的数据及资料。第二阶段:第5-12周为干预期,待个案儿童的行为基本稳定后,引入心理剧干预方案,为了解心理剧干预的效果,在干预过程中研究者采用《小学生学业自立行为观测表》对个案儿童的课堂学业自立行为进行观测并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第13-14周为跟踪期,研究者仍采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量表-课堂学业自立行为分量表》和《小学生学业自立行为观测表》对个案儿童的课堂学业自立行为进行测量和观测,再结合研究者观察、知情人报告的综合评估以了解个案儿童在没有心理剧干预的情况下是否仍然能将在干预期学习到的课堂学业自立行为保持下去。结果:通过对个案儿童进行了为期8周的心理剧干预,基于《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量表-课堂学业自立行为分量表》、《小学生学业自立观测表》、知情人报告以及研究者的观察结果表明:心理剧的干预使三名儿童的课堂学业自立水平均有所提高,即他们在干预期、跟踪期出现课堂学业自立行为的频次均高于基线期;有一名个案儿童的干预无效果,即该儿童在基线期、干预期和追踪期出现目标行为的频次无明显变化。结论:心理剧能够有效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课堂学业自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