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生活》探讨哈金的离散写作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iaspora"(离散)是近年来越来越受文学批评者关注的现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下,"Diaspora"的词意也由最初的专指犹太人被驱逐离散到世界各地扩展到可以指各民族的人们因为各种原因的迁移、移民,更多的表现为是一种语言和文化上冲突和融合。"diaspora"一词也可译为流散、飞散、散居等,本论文采取离散是比较相对中性的译法。美国华裔文学是离散文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名、界定范畴和其发展历程做一个总体性的介绍。哈金作为一名美国华裔作家,在美国的主流文化当中颇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然而“哈金现象”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哈金是具有这样文学身份的一位作家,其写作本身也带有离散的特征。因此,本论文选取这样一位颇有争议性的作家,对其新作的长篇小说《自由生活》进行探讨,分析其离散写作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本论文将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离散现象作了一番考察,整理出离散一词从最初大写的表示专有名词Diaspora演变成小写的普通名词diaspora的历史流变。其次,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进行了范围上的扫描,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新移民的作家。此外对移民作家哈金及其本论文的研究文本小说《自由生活》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将探讨移民作家哈金离散写作的文化意蕴。主要探讨移民作家复杂的文化认同。将从三部分着手进行论述:身份确立的茫然感;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混杂文化与文化认同转向。本论文的第三章将着重分析哈金小说《自由生活》的主题意蕴、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人物的混杂化语言来探讨哈金离散写作的审美表征。论文的最后一章将从边缘与中心的对峙和民族性与异质性的整合两方面论述了华人移民作家离散写作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价值。在全球化的时代,身份的确立、文化的认同等问题将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当然也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移民文学作为一种离散的文学,有着突出的文化表征。因此,在离散的框架之中解读华人移民写作的文化意蕴、审美表征以及它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采取理论统摄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细读和分析。通过华人作家写作与其所具有的离散特征之间的密切联系,期望可以触摸到全球化时代的移民文学以及华人文学的文化脉搏。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课题是香港作家西西的小说文体革新。随着电子媒介时代来临,人们开始质疑文学能否继续生存。西西的应变之道(是)随时变换叙述策略,致力于文体开拓,谋求文学的新生。 
MV是一种独特的视听表现形式,近年来呈现叙事化的倾向。它明显借鉴了电影的叙事手法,又以电视和网络为主要传播渠道,同时吸收了最先进的动画、Flash等技术手段,是新媒体叙事的集
指称(Reference)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之一,是一种通过语关系使语篇化繁为简、增强衔接义的手段,是一种日常交际中使用广泛的语篇衔接方式。本文旨在应用对比分析理论,从二语习得角
副刊拥有辉煌的历史,所以当新闻立报成为普遍理念,副刊感到的冲击就特别大,甚至被夸张地放大了。但笔者认为:报纸副刊目前的现状及功能地位,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社会文化
文学读者的需要是推动读者进行文学接受活动的心理驱力。文学读者的需要问题,既是文学接受活动研究中的子问题,也是文学价值论研究所应解决的理论前提。  本文对文学读者需要
本文通过分析《文艺报》在建国初期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两次文化事件中批判方式的变化,通过对具体历史文化事件的梳理,从史料和史实出发,试图对这两个时期《文艺报》的批判方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已经有党内监督的概念。●1943年延安整风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成为党内监督的有效方法之一。●19
句法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关键,是自然语言理解的基础。浅层句法分析的提出,大大降低了句法分析的工作难度。本文是关于“比”字句的浅层句法分析的研究。面向计算机应用,分析了
两千年来,庄禅思想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根性之一从来不曾在中国文人思想意识中泯灭,在新时期文学作家身上庄禅文化思潮又一次勃然兴发。之所以如此,与庄禅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有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廉政文化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教育广大群众,才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