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口湿地恢复对鸻鹬鸟类繁殖空间分布、筑巢微生境和卵隐蔽效果的影响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y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性滨海湿地丧失和破坏对大量鸻鹬鸟类迁徙和繁殖造成严重影响。湿地恢复和管理是提高鸟类栖息地利用和繁殖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同的湿地管理方式对鸟类繁殖的影响结果不一。前期研究发现辽河口保护区内大面积的碱蓬和干涸鱼塘可为环颈鸻等鸟类提供重要的繁殖地。但在2019年,保护区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退养还湿”湿地恢复工程,在滨海区域创造了较大面积的裸滩生境,这种湿地恢复手段对当地地面繁殖鸻鹬鸟类的空间分布、巢位选择及相应适合度(如巢隐蔽效果)的影响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辽河口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区及周边区域开展鸻鹬鸟类繁殖监测,通过记录繁殖巢分布、生境类型、巢材组成以及卵隐蔽效果分析,对湿地恢复前后繁殖鸟类的空间分布、生境利用和巢隐蔽效果进行对比,并结合栖息地变化的空间分析,结果发现:2018-2020年,保护区共“退养还湿”湿地恢复面积为5075.9ha。在湿地恢复前后,保护区鸻鹬鸟类繁殖栖息地的变化主要为裸滩面积的增加,从湿地恢复前的406.62ha增加到3005.01ha;建筑设施的减少,从湿地恢复前的2881.53ha减少至121.59 ha。湿地恢复后,裸滩生境破碎化程度降低,如裸滩斑块的密度从恢复前的8.08个/100ha下降到5.97个/100ha。湿地恢复前后,共记录到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es)、白额燕鸥(Sterna albifron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和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四种鸻鹬鸟类繁殖,分别为303、193、68和14巢。从鸟巢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来看,湿地恢复导致74%(n=172)的鸟类在恢复的裸滩生境筑巢,使得恢复区内鸻鹬鸟类的鸟巢分布聚集度下降,如环颈鸻和白额燕鸥的最近邻距离显著增加,而聚集指数显著降低;但是,反嘴鹬和蛎鹬两种鸟类的最近邻距离和聚集指数没有显著变化。湿地恢复对不同鸟类的筑巢生境利用的影响效果不一致。如环颈鸻在恢复后对裸滩生境的利用显著提升,从湿地恢复前的64%(n=188)提高到70%(n=92)。而湿地恢复对白额燕鸥的筑巢生境选择没有影响,前后均在裸滩生境繁殖(n=188)。湿地恢复对环颈鸻的巢材选择有显著影响(?~2=19.86,df=3,P<0.01),表现为石子巢材的比例增加,干草和泥土巢材比例减少。湿地恢复对白额燕鸥的巢材选择也具有显著影响(?~2=12.77,df=3,P<0.01),表现为干草和石子巢材的比例增加,贝壳巢材的比例减少。通过对鸟卵与巢材等微生境的图片特征分析发现,湿地恢复对环颈鸻和白额燕鸥卵与背景的图案能量差值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湿地恢复对环颈鸻和白额燕鸥两种主要繁殖鸟类的巢隐蔽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退养还湿”湿地恢复工程对当地鸻鹬鸟类的繁殖生境选择、巢材利用和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影响。湿地恢复后的裸滩生境较适合鸻鹬鸟类的繁殖,并导致恢复区内鸟类密度的增加,促使区域内繁殖巢空间分布的聚集性下降。这种空间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栖息地可获得性的增加,有利鸻鹬鸟类的繁殖,但是,巢密度的下降对倾向于集群繁殖、群体巢防御的鸻鹬鸟类繁殖成功率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湿地恢复对鸻鹬鸟类巢材利用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未对巢的隐蔽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可能是与这两种鸟类普遍采用较好的卵隐蔽色有关。总之,本研究认为当前采用的“退养还湿”湿地恢复对环颈鸻等主要鸻鹬鸟类的繁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有力促进鸻鹬繁殖鸟类的保护和种群恢复。
其他文献
在艺术歌曲表演的过程中,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关系十分紧密,在很多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并且组成了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但是在歌曲表演的过程中,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却又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所以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呈现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为了提高艺术歌曲的美感就需要认真分析钢琴演奏和声乐演唱彼此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充分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进行有机结合,真正促进艺术歌曲表演的成功。
<正>在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简称“华东师大一附中”)具有浓郁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索氛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在区域内有较强影响力。近年来,学校构建了涵盖“政治之维、情感之维、素养之维、行动之维、保障之维”的“五维一体”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校本建设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也为思政教育有效性提
期刊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后,对VR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示形式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博物馆应如何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优化博物馆传播效果,从而达成观众与博物馆文物展品的时空对话。在实践VR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项目基础上,总结VR数字博物馆开发流程、技术、经验实践,挖掘VR在展陈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现如今,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生动性不断发展,但思政教育课堂互动性存在困境,同时红色革命资源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仍存有诸多潜在的机会方式和平台进行挖掘和传播。以“科技+思政”作为设计理念,通过平台的场景构建和特定场景的真人讲解功能,能够实现良好的体验感和交互性,能够作为良好的思政教育工具,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搭建线上思政教育平台与线下教育相互支持,助力思政教育和现实中
【目的】研究太湖流域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禾本科植物群落盖度对雀形目鸟类集团的影响,为太湖流域鸟类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使用样方法和样线法分别获取禾本科植物群落特征数据及雀形目鸟类相关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禾本科群落盖度和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的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雀形目鸟类集团划分。【结果】(1)研究区域
目的 探究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外周血白细胞分化抗原36(CD36)/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通路蛋白表达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187例,在介入治疗后,依据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66例),分析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TOR
针对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坡地适应性差、作业时定高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立体视觉、气压计及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多速率卡尔曼滤波估计无人机高度的仿地飞行方法。首先基于无人机实时高度、姿态与最佳视觉检测区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视觉检测区域自适应算法;然后融合多传感器信息建立多速率卡尔曼滤波模型用以估计无人机对地高度;最后通过自主飞行实验对无人机高度估计算法与仿地飞行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飞
鉴于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的控制策略会对含VSC交直流混合电网潮流产生直接影响,本文构建了考虑多种VSC控制策略的交直流混合电网潮流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构造等效电路建立换流站内VSC控制参数与交流电网输出功率的直接联系,以实现完整VSC电路模型下潮流方程的统一;并通过引入VSC自适应下垂控制系数作为潮流计算变量,以弥补现有方法无法适用于VSC自适
目的:探析伤口造口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我院自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接收的80例伤口造口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行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将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设为观察组(40例)。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ECSA)评分(136.8±14.6)分、VAS疼痛评分(0.9±0.2)分,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699、11.
为探索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中不同用水量对其防治效果的影响,选用50%戊唑·嘧菌酯SC进行了相关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植保无人机、施用50%戊唑·嘧菌酯SC防治水稻纹枯病时,每667 m~2药液用量宜为3 L,此时防治效果最好,第2次施药后14 d的防效仍为86.01%,且对水稻生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