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曲阜考察,习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儒学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乡村有效治理应该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我们要重新审视儒学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为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寻求突破和试点。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乡村人口所占比重长期居首,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否顺利贯彻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治理的成效。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百年历史进程中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成为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关键环节。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对中国的影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乡村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又是传统文化的蓄水池,儒学的根在乡村。近代以来曾出现过儒学下乡运动,通过儒学下乡来完成乡村治理,虽然成效不显著,但梁漱溟等先行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乡村治理理念和经验,也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乡村问题越来越重视,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选择的研究个案是泗水县圣水峪镇,紧邻儒学发源地,对考察儒学在乡村中的影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地作为笔者的家乡比较容易掌握大量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了其可靠性和研究的科学性。通过总结圣水峪镇儒学下乡与乡村治理的经验,对丰富儒学下乡与乡村治理的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充实的调研资料与理论支撑,从而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和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对儒学、儒学下乡、乡村治理等概念分析;第二部分:圣水峪镇治理的现状与问题。第三部分:圣水峪镇的儒学下乡与乡村治理。主要分析泗水儒学是如何下乡的,其作用如何。第四部分:结语。对儒学下乡与乡村治理结合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