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微博为代表的平台型媒体出现,传统媒体为主要信息传播主体的传播模式被打破。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媒体平台,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互动性。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各主体取得相同准入机会,任何个人、机构、组织以“账号”的形式入驻平台,并对社会热点事件、公共话题自由发表观点、意见。通过技术带来的便利,形式上的平等成为可能。在微博场域中,政府、媒体、公众被赋予了表面平等的话语权。形式上话语机会的平等并不代表隐藏在话语背后权力的平等。进入到微博场域中的各个主体,都来自现实社会环境,是不同利益、价值、阶层的代表。不同社会地位的主体在现实的对话交流中存在强势和弱势一方,进入微博场域之后这种对话状态也并未得到改变。微博对社会开放,社会热点事件往往被纳入微博传播。事件在这个空间中被传播、讨论、定性。微博无法独立于社会环境,它与外部世界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经由微博传播后的事件又以某种形式作用于社会现实,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微博传播中,主要通过话语交流实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不同主体针对同一议题,在表达观点的同时实现对话。因而,本文主要借助对各主体在微博中呈现的不同话语来作分析;通过分析不同主体的话语意义来探讨主体的传播意图,由此探析话语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微博场域中关于社会议题的讨论,政府与公众之间是否能够交流与沟通?政府、媒体、公众的话语是否保持平衡?三者在话语的表达上又存在何种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话语失衡,并由此对城市形象建构产生何种影响?本文选择“2016武汉洪灾”这一典型的自然灾害事件在微博中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微博场域中,事件中的主体“武汉”在微博传播中的形象的建构和呈现。本文主要通过对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话语分析,探讨意义如何被建构和表达。对三者话语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微博场域中,三者话语之间无法达到平衡状态,甚至出现拒绝对话、交流的现象。本文以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意见领袖的缺失导致公众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话语力量,并与官方话语进行抗衡;以及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冲击。事件本身的性质、话语主体缺位以及微博传播框架是影响城市形象建构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城市形象的变异。主体形象最终如何呈现取决于主体之间权力场的撕扯,话语失衡直接导致公众对主体形象认识发生偏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微博话语平衡的策略: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多方主体话语平衡;以及完善微博社会议题传播机制。